扫一扫  加微信
我国区域经济演进轨迹及其总体趋势
2017-10-17 15:47:00  来源:江苏智库网  作者:孙久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分析,大体可以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转变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1979—1998年向沿海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9—2011年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阶段和2012年以后经济区与经济带结合的全面协调发展阶段。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此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的重大创新,“三大战略”的顶层设计逐渐落实为具体行动。至此,“三大战略”已基本成型,加之“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组成协调区域综合发展的区域经济“4+3””空间发展格局。

  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特征主要有:第一,多支点空间骨架逐渐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战略支点主要有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中部崛起促成包括长江中游地区和中原经济区在内新的战略支点形成;西部大开发也促成了若干新的战略支点,主要有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更多的战略支点可能会出现,包括北部湾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东北中部地区、海峡西岸地区,都形成了次一级的新战略支点。近年来重庆、贵州的发展程度明显提升,河南、湖南、湖北的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中部和西部对我国的经济格局起到了更大的支撑作用。第二,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发生转换。2016年我国区域增长的中心主要在西藏、贵州、重庆等西南地区,原来集中于沿海特别是“三大都市圈”的增长中心,已经开始分化,以南北向的分异为主。从增长动力看,西部和中部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沿海地区主要靠消费,创新成为东部地区的增长动力之一。产业转移成为区域空间变化的主导力量,其中,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应注意避免地区的单一结构。第三,宏观经济因素对空间均衡的影响逐步加大。宏观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落实在区域层面,其结果就是经济地理扩散逐渐呈现,区域发展分化严重,区域经济之间发展差距呈现缩小态势。

  面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区域间绝对差距扩大、区域发展分化、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的问题,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坚持更大的改革和开放力度,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强化区域间经济合作,均衡构建新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发展精准化,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坚持城乡发展的基本战略,把握城乡发展战略重点。同时,展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一是构建“4+3”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四大板块+三大战略”的区域发展格局。与局域性发展战略相比,“三大战略”涉及地域空间范围更广、合作内容更全。二是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区域经济新体制。未来时期我国将会更加主动参与国际经济事务,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全球经济,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对外开放空间新格局。中国倡导和建立的多边合作机制符合新兴经济体的利益诉求,未来金融、区域一体化、系列平台合作机制将会逐步完善。三是充分利用区域分化格局加快制度与政策创新。针对不同的发展区域,重新制定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区域政策,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诉求。四是注重生态、绿色发展由理念到行动。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比如对沿海滩涂开发明确提出严格限制。五是进一步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十三五”时期,城市群、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中小城镇是接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主要力量。未来中国的城市化,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的发展战略,其中县域城镇化是战略重点。

  (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