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1+3”功能区战略背景下江苏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路径与力量整合
2017-10-17 16:06:00  来源:江苏智库网  作者:朱广东

  “1+3”功能区战略背景赋予江苏海洋经济新定位,要在沿海经济带形成蓝色增长极,服务长三角城市群,为淮海经济区注入活力,为江淮生态经济区填充绿色。基于此,提出江苏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路径:一是统筹规划,制定路线图。找准海洋新技术突破关键点,明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焦点,形成海洋经济新模式示范点;打造由龙头企业、支柱企业、骨干企业组成的“金字塔型”涉海企业“联合舰队”;将海洋经济“路线图”重点聚焦于政策落地、人才聚集、技术实用、投入充足。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兴海力度。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动员科技资源向海洋产业集聚,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发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科创力量,培植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树立海洋信息产业、海洋物联网产业等海洋经济创新示范新标杆,推进“无线沿海”“数字海洋”“智慧海洋”建设。三是加快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步伐。以连云港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医药、新材料产业;以盐城为重点,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海洋环保科技产业;以南通为重点,打造千亿元级海洋工程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四是坚持生态文明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严格环境容量控制总要求,统一划定“1+3”功能区内的“生态红线”和海洋资源利用的法律“底线”,做足“1+3”功能区内扬子江城市群创新动能传递与功能区绿色潜能反哺两篇文章。五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海洋信息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尽快形成江苏海洋经济三次产业合理结构;探索推广高铁时代“旅游+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海洋经济新范式。六是加强“1+3”功能区生产要素及资源禀赋的良性互动和共享利用。在空间布局上向纵深推进江海联动与陆海统筹;依托“1+3”经济地理新版图,利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契机,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

  通过设定路径实现发展,须有效整合以下动力:第一,集成政策引力、市场推力与文化合力。将政策引力聚焦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做大做强;将市场推力根植于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创新,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持续支持;将文化合力汇聚到“向海洋要效益”“向海洋拓疆土”“为海洋保生态”。第二,融合扬子江城市群创新活力与沿海经济带的创新驱动力。将扬子江城市群的创新活力引入并融入江苏现代海洋经济“创新驱动”“智慧海洋”建设;加快推进沿海经济带创新体系建设,不断积聚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沿海经济带主动承接和虹吸扬子江城市群的创新动能传递,全面提升江苏海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第三,加大沿海中心城市对海洋经济高端要素的虹吸力,释放中心城市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中的辐射力。发挥沿海中心城市各自功能优势,围绕江苏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目标,推进海洋经济重大载体错位发展;进一步推动沿海“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强市区、港区、园区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第四,发挥海洋经济对淮海经济区和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带动力及对海洋经济的腹地的支撑力。拓展倒“E”型绿色海洋经济内陆腹地和产业支撑带,打造江苏海洋经济“第三增长带”;发挥淮海经济区先进制造业优势,与沿海经济带共同打造“陆海统筹融合区”“蓝色版图出海口”“共享发展互动区”;突出“三湖”生态型产业体系重点,共襄海洋经济、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第五,打造海洋经济对扬子江城市群的战略支撑力与推进江苏全域生态竞争力。海洋经济建设必须通过新技术研发、新产业发展和新经济模式的实际成效回报城市群的“创新活力输送”和“高端要素传递”;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吸引集聚优质资源、高端要素,提升优化发展质量、综合效益,统筹海洋经济发展和江苏全域生态竞争力打造,不忘海洋经济“蓝色”,永葆江苏发展“绿色”。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教授、沿海发展智库执行主任、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