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关于设立“中国(淮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议
2017-09-21 15:25:00  来源:智库专报  作者:宋学锋、张为付、宣烨、原小能、杨继军、张文武

  摘要:我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宋学锋我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宋学锋等指出,进入“新常态”以后,江苏省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大契机,积极推进设立“中国淮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发挥自贸区承南启北、联东通西的枢纽功能,通过特殊经济区域开放模式创新,搭建区域共享开放平台,全面提升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水平,加快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上海、广东、天津等申请成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

  一、设立淮海自贸区的必要性

  1. 有利于东西联动、南北互通,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立体发展。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徐州和连云港,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北接齐鲁、南连江淮,是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亚太经济区的重要出海口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南北交汇区,对“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纵深立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枢纽性作用。徐州作为公认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水、陆、空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联结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桥梁和纽带,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呼应南北的重要作用。

  2. 有利于政策衔接、效应耦合,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的聚力发展。现有格局下,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与亚太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十”字结点没有自贸试验区,极易导致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衔接断层, 政策协调性和聚力发展的耦合效应缺乏枢纽转换点,设立淮海自贸区,既可以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加强现有自贸试验区之间的政策协调,同时依托“一带一路”交汇区的制度试点基础,开展海陆空国际物流通关、全球高端产业汇聚、产业转型升级等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放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我国深度对外开放的示范作用和带动功能。

  3. 有利于经贸互通、产业合作,推动东中西部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建设淮海自贸区,有利于发挥陆铁大动脉和国际航运大港的综合运输优势,加快经贸互通和产业合作,带动我国内陆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依托徐州、连云港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以及日韩之间长期经济合作的稳定基础, 探索扩大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为全面参与高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累经验,促进我国中西部和沿海的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4. 有利于制度创新、激发活力,推动“一带一路”双向开放等领域的探索。 淮海自贸区既承担着带动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使命,又是江苏沿海开发开放的龙头。建设淮海自贸区,有利于深化“一带一路”与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联动融合, 有利于聚焦贸易投便利、高端产业集聚、金融开放创新、海陆运输便捷、港口合作共建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通过特殊经济区域开放模式创新,搭建区域共享开放平台,打造特殊经济区域的升级版,探索“一带一路”双向开放的新路径,为我国全面参与高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累有益经验。

  二、设立中国(淮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条件

  1. 物理基础。淮海经济区,位于“一带一路”的东端,横跨“苏豫鲁皖”四省,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是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具有联系全国、面向国际的长大距离运输体系的天然优势, 便于形成覆盖 “铁、 陆、河、海、空”多种运输方式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形成“汇聚南北,分流东西”的国际自贸物流中心,这些为中国(淮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奠定了地理条件。

  2. 经济基础。淮海经济区总面积为 17.8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1.8%,人口 1.34 为亿,占全国 10%左右,区域内人口众多,容易形成市场规模效应。最近十几年,地域分工逐渐深化,逐步由传统的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机电仪、精心工业、煤化工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延伸,初步形成功能分工明确、空间分布有序和内部联系紧密并呈圈层结构的区域,内在集聚力不断增加,产业合作联动发展。

  3. 区域协作基础。 1986 年 1 月, “关于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决定成立“淮海经济区” ;2010年5月7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 8 城市市长在徐州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快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的意见》 ;2011 年 5 月,第二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在淮北市召开,会议通过了《2011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方案》 。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协调配置、统筹发展,为中国(淮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奠定了区域协调条件。

  4. 中心城市基础。淮海经济区所在核心城市——徐州,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自古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将徐州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2017 年 5 月,省委书记李强在徐州调研时强调,徐州要在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徐州积极打造区域性的经济、商贸流通、金融和科教“四个中心” ,以此增强其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徐州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创建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双向开放改革试验区,用一套“组合拳”打造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开放发展新高地。

  5. 开放载体基础。淮海经济区所辖连云港,2003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区内用地面积 3 平方公里,区内基础设施完善,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主要港口相距在 500 海里的近洋扇面内,是江苏最大海港、苏北和中西部便捷的出海口、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以腹地内集装箱运输为主并承担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集商贸、仓储、保税、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沿海商港。连云港出口加工区的设立,为淮海经济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奠定了基础。

  三、设立中国(淮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本设想

  1. 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前沿和交通枢纽优势,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互联互通核心示范区,使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试验田、西亚内陆国家东进的出海口、东亚国家西行的桥头堡、 “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集散地和国际贸易自由化先导区。

  2. 发展目标。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对接国际投资贸易同行规则,努力将自贸实验区建成贸易便利、产业集聚、服务完善、 法治规范、 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3. 区位布局。自贸区由“一港二园”构成,保税港在连云港设立,保税物流园和综合服务园在徐州选址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 119.97 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徐州片区 71.8 平方公里(含徐州保税物流中心〔B 型〕0.67 平方公里) ,连云港片区 28.39 平方公里(含连云港保税物流中心〔B 型〕1.39 平方公里) ,宿迁片区 19.6 平方公里。

  4. 主要任务和措施。一是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促进体系,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合作新模式。建立完善“一带一路” 经贸公共信息平台, 及时发布相关政策、 产品导向、 产品需求、贸易摩擦、风险预警等信息,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规避风险。探索建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支持企业与沿线国家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入驻园区开展投资合作。二是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政策支持体系。以中欧国际铁路联运通道为重点,完善自贸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海关、检验检疫、标准认证部门和机构之间的通关合作机制,开展货物通关、贸易统计、 “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和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合作,逐步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是构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体系。支持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打造覆盖“铁、陆、河、海、空”多种运输方式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形成“汇聚南北,分流东西”的国际自贸实验区物流中心。依托中欧国际铁路联运通道,强化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构建中欧陆路国际贸易通道和规则体系。四是加强港口物流合作模式创新。依托临港物流园区,开展集装箱拆装箱、冷链物流等增值物流服务业务,提升港口集装箱运输服务功能。加强港口物流服务信息平台推广应用,优化口岸服务环境, 提升口岸服务效率。 加快建设中哈 (连云港) 物流中转基地、上合组织出海基地,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提升物流体系综合能力,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物流中心。五是推动淮海经济区内各市县区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淮海经济区域联动发展机制,通过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聚集,促进内陆地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升自贸区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优化运输组织,创新服务方式,推进自贸区与周边城市客运服务公交化运营, 鼓励同城化服务。 鼓励在自贸区发展货运班线、 城际速递、共同配送等多样化、专业化服务方式。

  (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宋学锋、张为付、宣烨、原小能、杨继军、张文武)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