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发展型社会注重家庭生活教育
2017-08-31 15:34: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屈廖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综合改革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家庭原有的关系、结构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同时,来自全球性经济改革与技术革命的冲击,使得家庭具有的一些固有功能,逐步被社会其他专门组织机构所替代而不断弱化,当代中国家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家庭生活的压力与危机不断加大。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传递到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生活质量与家庭幸福,也会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冲击。社会公共力量怎样合理干预并介入家庭生活,预防家庭生活问题的发生,达到增强家庭福祉的目的,逐步成为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生活领域研究的迫切问题。

  家庭生活教育是国际趋势

  通过专门的家庭生活知识与技能教育,改变与提升每个成员的家庭生活发展能力,激发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潜能,进而增强家庭功能,日益成为全球许多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共识。这种专门化的家庭生活教育和训练,是发展型社会的要求,满足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美好家庭建设的期待。

  由杨启光教授撰写的《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理论、实践与制度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以国际视野与中国本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关于家庭生活教育的理论、实践与制度创新问题。这是在当前社会变革时代背景与家庭变迁现实需要下,诞生的一部学术研究作品。家庭生活教育最早开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之后扩展到北美、欧洲、大洋洲及亚洲等地区,逐渐形成一种全球性家庭生活教育运动。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以及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纷纷开展多样化的家庭生活教育项目专门化服务,以满足不同家庭生活的现实需要,促进了家庭关系的稳定,提升了家庭生活的品质。因此,从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层面,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生活教育问题适逢其时。

  发展性价值突出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尤其关注在家庭中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与能力问题。随着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增加,仅仅关注家庭环境中孩子成才与成功的狭义的家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今天家庭生活多样化的现实需要。书中指出,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需要我们从原来的父母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转换到贯穿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面向家庭每个成员的家庭生活教育。

  该书研究认为,家庭生活教育的本质是以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发展为本,通过特定的教育与学习的形式,以传递家庭生活的知识、技能、信息等文化为中介,激发与唤醒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生命历程不同阶段,面向家庭生活任务具有的自身潜能,预防由于社会转型变革导致的一系列家庭压力与家庭生活问题,促进人们去过一种幸福康乐的家庭生活。这反映了家庭生活教育具有重要的发展性价值,由此表现为促进家庭个体成员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两种主要基本功能。具体来说,家庭生活教育的内容涵盖家庭关系的教育、为人父母的教育、家庭性教育、婚姻生活教育、家庭生活资源管理教育、老年人家庭健康生活教育服务等。

  推进中国相关理论制度创新

  国际社会的发展经验表明,家庭生活教育实践发展不断走向专业化与制度化。其中,政府在建设与支持家庭生活方面承担更为突出与重要的公共责任,同时还需要调动社会组织和教育服务市场共同参与。书中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家庭最关注的家庭生活教育主题前三位,分别是家庭人际关系处理技能、为人父母及子女教养之道和婚姻生活教育。但是,目前我国政府与社会提供的专门性家庭生活教育服务支持供给明显不足,专业性也不够,家庭生活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未来,我国需要在推进家庭生活教育理论研究与制度创新等方面重点加强。该书提出依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多层次理论框架思路,探讨推进中国特色家庭生活教育的三部分制度创新内容建设:一是确立家庭生活教育的基础,分析适应中国家庭生活现实要求的家庭生活教育的服务理念、伦理价值与基本原则等相关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内容。二是家庭生活教育的基本制度安排,具体包括积极推进家庭生活教育的专门立法,突出亲职教育与婚姻教育法律制度,强化家庭生活教育者资质,促进家庭生活教育专业化。需要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改革家庭生活教育服务体系,加大教育供给模式的多元化、组织制度的社会化等改革力度。最后,创新家庭生活教育的基本运行策略,侧重推进家庭生活教育的普及化与信息化、评估体系的优质化以及保障机制的地方化与国际化等运作策略。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