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当大数据“撞上”社会治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2017-08-29 08:41:00  来源:紫金山  作者:华沙

  “大数据”自2013年翻译到中国后,迅速成为一个热门概念,各行各业几乎“言必称大数据”,社会治理也是如此吗?记者8月26日从紫金传媒智库、南京大学和南京市信访局联合主办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治理”论坛上了解到,大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正成为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向和前沿趋势。

 

  社会矛盾与社会治理论坛

  大数据可以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

  论坛上,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海波发表了名为《大数据与信访治理》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着三大难题,分别是:“数据孤岛”问题、“原子化的个体”问题、社会自治参与不足的问题。

  张海波认为,大数据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契机。大数据可以通过主体之间的数据共享来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进而促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大数据可以通过数据匹配的方式进行人群识别、需求识别和方式识别,使人民的政治修辞具体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独特个体,从而实现对数量庞大的“原子化个体”的差异化服务;大数据可以通过数据互动的方式降低社区自治的参与成本,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效能感,培育社区居民的公益精神,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同。

  张海波同时也指出,在中国情境中,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需要突破技术、文化、制度和结构等因素的约束,才能做到“名副其实”。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张海波

  社会矛盾需要多元化解

  据紫金智库秘书长闵学勤介绍,此次论坛的主题聚焦于社会矛盾的多元化解。也就是说,除政府外,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等也可以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从南京市信访工作专家智囊协会的做法看,通过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律师参与接访、心理咨询疏导、专业社会组织第三方介入等方式,促进了案结、事了、人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元共治格局。

 

  紫金智库秘书长 闵学勤

  与会专家还认为,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法治是前提,重点在基层,关键靠群众。正确处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推进基层共治善治,让基层成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主战场、主渠道。因此,上级行政机关和执法部门要向基层组织倾斜,使其成为每个地方的治理中心,形成共治善治合力。

  移动互联网助推协商治理的在线化

  参与本次论坛的嘉宾紫金智库秘书长闵学勤,曾在南京鼓楼区和栖霞区开展基层协商治理的实验研究。在采访中,她告诉记者:“移动互联网时代,包括政府和民众在内的多方治理主体同时共在一个‘云协商’微信群里,从家长里短到公共事务,只要大家愿意都可以一起协商。栖霞区的‘掌上社区’微信群里常驻‘父母官’,老百姓聊着天就能把正事办了。就拿马群街道来说,自去年12月至今年3月,民生投诉工单数量累计降幅达40%。”

  那么,除了鼓楼区和栖霞区,南京其他片区的基层协商治理情况如何呢?闵学勤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蜂拥而至,南京其他地区也在开展“微治理”、“微社区”、“APP模式”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有望实现南京基层协商治理的在线化。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