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从石头城到清凉山的文化转型
2017-09-22 09:21:00  来源:新华日报
 

  清凉山及其余脉直到鼓楼,是南京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区。鼓楼建于明代,鼓楼冈南麓接小仓山、五台山,迤逦西去即清凉山,也就是金陵邑、石头城所在的石头山,其历史几乎与南京建城史一样悠久。六朝时期,石头城是规模仅次于宫城区的军事重镇,石头津是最重要的沿江港口,许多重大史事都与石头山相关。

  在大一统的国度内部,不再需要石头城这样的军事基地。然而,紧邻长江岸的石头山仍是水上交通要隘,往来必经之地,遂成为骚人墨客“指点六朝形胜地”的佳处。作为金陵怀古不可或缺的命题之一,石头城的意义,渐渐从“兵家必争之地”,转化为类似于“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文化象征。

  清凉山文化转型的标志性事件,是明代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在清凉山东冈建崇正书院,以崇尚儒学正统为宗旨,从江南十四郡选拔优秀士人培养深造。崇正书院遂成精英文化中心,耿定向自任导师讲学,其得意门生焦竑担任学长。焦竑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得中状元,崇正书院声名传扬天下,清凉山成为南京的文化圣地,尤其是东麓龙蟠里、乌龙潭一带,自晚明到清初,文人学士在这片水木清华之境中,建起了六十余处园墅书斋,切磋学问,诗文雅集。

  清康熙五年(1666年),明遗民龚贤定居清凉山,与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画家常相交往,艺术上也有较多共同点,被后人誉为“金陵八家”。同时代的文人学士,或敬慕龚贤气节,或欣赏龚贤书画,过从甚密。方文、施闰章、韩畕、杜于皇、吴嘉纪、孙枝蔚、周亮工等,都有咏龚贤半亩园诗。为撰著《桃花扇》而来南京访古寻踪的孔尚任,也与龚贤成为忘年交。稍后,回族学者刘智在清凉山尽毕生精力翻译伊斯兰教经典,晚年退居扫叶楼。桐城派散文大家方苞读书的来兹庵,就在乌龙潭畔,晚年又在龙蟠里修建了家祠教忠祠。

  乾隆年间,诗人袁枚在清凉山余脉小仓山建造随园。半个世纪中,过往江南的文人雅士,都会赴随园拜访袁枚,歌咏唱和。袁枚去世后就安葬在今五台山百步坡。更值得一提的,是随园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关系。康熙年间,历任江宁织造的曹家建成闻名遐迩的“织造府花园”,“水竹花木颇胜,亭馆绰约,布置亦佳”。雍正时曹家得罪被抄,房产园苑落到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手中,曹织造园也就成了隋织造园。四年后,隋赫德又得罪去职,织造园无人承继,渐渐荒圮。时隔三十年,袁枚买下荒园故址,改“隋”为“随”。所以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明:“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他的朋友、裕亲王世子裕瑞也说:“闻袁简斋家随园,前属隋家者,隋家之前即曹家故址也,约在康熙年间。书(指《红楼梦》)中所称大观园者,盖假托此园耳。”据近年披露的清宫秘档,曹雪芹在十七八岁才离开南京,则此处应即他少年嬉游之地。曹家到北京后贫困潦倒,《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大观园生活,主要原型当出于南京随园。

  清凉寺在明、清两代屡经修建,六朝遗韵,清嘉风物,成为一时名胜,为人题咏不绝。清高宗南巡时也曾到过清凉寺,且有诗作留存。太平天国占据南京期间,山上林木被砍伐一空,清凉寺被毁,光绪年间才稍有恢复,但范围大大缩小,已无旧时气象。清凉山西冈扫叶楼后有善庆寺,据说始兴于唐朝,也于光绪年间重建。崇正书院旧址后易名云巢庵,乾隆年间不慎失火烧毁,僧人展西募资修复,仍称崇正书院,实作为佛事活动场所,亦遭太平天国之难,同治四年(1865年)僧人可曾募资重建成小九华寺。晚清,清凉山复成南京佛教圣地,香火十分旺盛。

  (摘编自薛冰著,南京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读南京》“从石头城到清凉山”一章,标题为编者所拟)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