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城市,粪便和水
2017-08-29 17:0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赵本夫

  世上很多事情的成败都取决于细节。

  在小说创作中,如果没有精彩、扎实的细节,小说会空洞无力。大如社会经济发展,同样如此。这些年,国家制定了发展战略,比如绿色发展、环保发展、节能发展,都需要从具体事情做起,特别需要从一些大家司空见惯其实存在问题的事情做起。

  大约8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城市的粪便哪去了》,发表在《解放日报》文艺版头条。文章开头写道:“我在小说《无土时代》里,写过这么一个细节:村长方全林到木城看望同村的农民工,问了带队的天柱一个问题,这个几百万人的城市,每天有那么多粪便,都弄哪去啦?天柱说不知道,只知道从下水道流走了。村长方全林就很可惜,说我要是当木城市长,第一件事就是把全城每天的屎尿都收集起来,送到乡下去,让它肥田。”天柱就笑话他,说看来你只能当村长。的确,木城有那么多高楼大厦,那么多景点,那么多漂亮的女人和帅气的男人,那么多光鲜的衣服首饰,车水马龙,处处流光溢彩,村长方全林统统无感,他几乎条件反射一样,马上想到几百万人的粪便去了哪里,可见粪便在一个种田人心中是多么重要。

  中国十几亿人口,目前在城镇生活的已超过半数,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每天会产生大量粪便,我的确不了解都是怎么处理的。后来问别人,说是从马桶进入专门通道,汇聚到处理中心,要么气化后排放到空中,要么排入江河,要么埋入地下。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精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城市粪便没有送到乡下、送到田里。如果真是这样,就真的是极大的浪费。

  我所以会在《无土时代》里写这件事,完全是因为我和方全林有一样的困惑。我出生在农村,当过农民,也当过村干部,知道粪便对土地的珍贵。当年作为回乡知青,我和父辈一样,几乎每天出门都会背个粪叉子,捡拾人畜粪便,交给生产队换工分。还渐渐学会了一些窍门:尽量早起,赶在别人前头;去一些隐蔽的沟坎、灌木丛、高粱地;苍蝇多的地方必有粪便;田里有干活的人群,要去人群下风头寻找;等等。捡拾粪便是乡下最常见的风景,就是赶集上店走亲戚,人们也会背个粪叉子,就像城里人上班拎个包一样,再自然不过。在乡下,这不仅不丢人,还被视为勤劳和美德,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会过日子”。这样的人家会过得殷实,连儿子说媳妇也容易得多。假如经常出门袖着手不背粪叉子,会被视为二流子一类。大地能化腐朽为神奇,把粪便变成肥田养地最好的有机营养。这么多年,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已经造成土地板结、严重污染,抓一把土闻闻,没有土香,却有一股酸臭味,生产的粮食蔬菜,品质自然大不如前。现在一些地方开始打有机食物品牌、绿色食物品牌,宣称不用化肥农药,重新使用农家肥。所谓农家肥,主要成分就是人畜禽粪便。这样生产出的粮食、蔬菜,价格高出普通粮菜几倍,城里人仍然愿意买。可见在这一点上,城乡人都有共识。现在的城镇人口,如果按7亿人计算,每天可产生大约7亿斤粪便。根据我过去种田的经验,每亩田投入1000斤鲜湿粪便,足可以大大改良土地。就是说,全国城镇每一天产生的粪便,就可以养好70万亩土地,相当于一个大县的粮田面积,一年就可以养肥300多个县的土地,这是多么惊人的效益。如此坚持下去,十年二十年,全国的土地就能重新变得肥沃。

  此外,城市粪便还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不管处理后排入空中、排入江河还是埋到地下,污染仍然存在。在上述那篇文章中,我提到过一份资料说上海每人每年平均吃进3斤粪便(此处《解放日报》原文刊登,没有删节,对此,我充满敬意)。如果江河水和地下水都被严重污染,那么吃粪便的就不仅仅是上海人了。

  这件事说出来很恶心,可我们只有诚实面对,才会把它当成问题来解决。只有把城市粪便集中处理后,以某种运营方式送入乡下、送到田里,才算真正的循环利用。这个工程并不需要多高的技术,只是要有人去做。如果一座城市乃至全国的城市都这么做,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工程,在全世界都有示范意义。

  8年前差不多同一时间,我还写了一篇文章《请加一只热水瓶》,发表在《扬子晚报》,不久被《人民日报》头版转载。这篇文章大体意思是说,多年来经常出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是住招待所,很简陋。住下后,会有服务员送一瓶开水来。这个瓶叫热水瓶,保温的,有竹壳的,也有塑料壳的。半天喝完了,可以喊服务员再送一瓶,或者自己去开水房再打一瓶,一点都不浪费。后来,宾馆多起来,原来的招待所也大多改成宾馆了,各种服务设施都在升级,二星,三星,四星,五星,还有六星级。硬件软件都很了得,房间里还增加一把烧水壶,客人可以自己随时烧水,很方便。但走遍中国,几乎所有的宾馆都少了一样东西:热水瓶。加了一把烧水壶,少了一个热水瓶,看起来方便了客人,却带来一个问题:烧一壶水泡一杯茶,然后去开会或外出办事,回来再要喝水,原先烧开的水凉了,只能把剩余的大半壶水倒掉,重新烧一壶水。客人一天出外几次,回来后就要重烧几次,就要把剩余的凉开水倒掉几次。一间客房一天最少浪费两壶水。一家宾馆有多少房间?一座城市有多少宾馆?全国有多少宾馆?怕有数十万上百万家。这么一算,数量惊人,说不定一天会倒掉一个玄武湖。中国太大,看起来是小事,放在中国就是大事。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人均淡水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必须珍惜每一滴水。但奇怪的是,不论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东部沿海地区,还是水资源相对贫乏的西部,几乎所有宾馆都不约而同不放热水瓶。我每次出差,离开宾馆时总会在桌上留一张纸条:“请加一只热水瓶!”但好像没人理会,因为有的宾馆我后来又住过,还是只有一把烧水壶。我为此努力了很多年,不是完全没成果。前几年,家乡的一个外甥告诉我,他要与人合伙在县城开宾馆,让我帮他出出主意。我说别的我不懂,只要求你在宾馆每个房间里放一个烧水壶,再放一个热水瓶,让客人把烧开的水倒进热水瓶,储存起来慢慢用,不要浪费。外甥觉得我有点迂腐,但舅舅的话还是要听的,说回去照办!后来外甥很高兴地说,大舅你这个主意好!客人很稀罕,说很久没在宾馆看到热水瓶了,夸我有节约意识。加之经营有方,顾客盈门,生意越做越大。最近听外甥说,他们要到徐州市开一家更大的宾馆,楼面已经拿下来了,正在装修。外甥没等我张口就说,大舅你放心,我每个客房还是会放一只热水瓶!

  这么说,全中国起码有两家宾馆配置热水瓶了!

  这多少还是有点鼓舞人心。

  但显然,推动这件事,单靠舅舅给外甥下命令是远远不够的。是否应当由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管起来,把配备热水瓶和配备消防器材一样,当作必备的硬件来检查验收。这事没任何技术含量,比处理城市粪便还要容易,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这只热水瓶。如果只把它当作宾馆内一个可有可无的小物件,当然是件小事。但如果某一天醒来,发现玄武湖消失了,西湖消失了,云龙湖消失了,微山湖消失了……一天消失一个淡水湖,我们会不会觉得很恐怖?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