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今天,我们怎样重读王阳明?
2017-09-22 09:2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顾星欣

  新华书房

  自阳明心学诞生以来,历史上诸多杰出人物都将其奉为圭臬,阳明心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近日,“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教授新著《五百年来王阳明》首发,王阳明身上有怎样的人格魅力?阳明心学在当代到底有什么作用?本报记者与郦波教授进行了深入对谈——

  记者:“阳明心学”流传五百年,到底什么是“心学”,它的核心要旨是什么?

  郦波:王阳明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不断自我完善的一生,他的心学精华可归纳为:“心外无物”,成就事业,格局始于立志;“知行合一”,思想要转化为行动,实干兴邦;“致良知”,人生要有大境界。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三段论”。我选择写《五百年来王阳明》这本书,不是为了做学术研究,而是面对大众,而心学追求的正是解放大众。生活本身是具有“坎坷感”的,心学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波折,在艰难中塑造一个有未来、有希望、有价值的人生。

  记者: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究竟是如何于重重困境中,修炼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

  郦波:王阳明先天肺病,终生咳血,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但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都做到了。他是典型的“文人带兵”,之前从没打过仗,指挥的也不是训练有素的队伍,而是一群“乌合之众”,但却百战百胜。他有一个学生是县令,听了他的课对他说,您说的道理都对,但是作为一个县令,不知道每天要处理多少鸡毛蒜皮的事,下完课回去面对繁杂的政务,觉得十分头疼。王阳明回答他说:“政事虽剧,亦是学问之地”。

  他是个行动派,不止说到,更要做到。王阳明曾经调任江西庐陵县令,当时庐陵这个地方比较难治理,讼棍横行。王阳明到那里7个月后,庐陵大治,可谓春风化雨。除了事无巨细处理政务,他还在庐陵开设了书院讲学。此外,他还荡平了两广匪患,平定宁王之乱,这都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记者:为什么要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重读阳明心学?

  郦波: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科技手段极其发达,生活极其便宜,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仿佛也无所不能。世界各地之间“无距离”,每个人都是一个数据终端。但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现在很多人都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过一会儿就要刷刷手机,说得严重点就是异化,成了手机的奴隶、成了技术的奴隶。电影《黑客帝国》里描述的场景一点都不遥远。但是,当你的价值只是作为一个数据终端,组成你的数字就是0和1时,我们是不是被异化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们是有血肉、有骨架、有情怀、有情绪、有思想、有认知的,这些才是组成鲜活的你的东西。

  中国传统式的教育,在人生塑造、精神塑造方面很擅长。但是,今天的社会,包括孩子和成年人,都面临很大的困惑挑战。例如我前些时候看到一则新闻,一位爸爸阻止儿子玩手机,儿子不听,从十二楼跳下去了。这说明,支撑这个孩子人生的,只是一款游戏和一部手机而已。但是,懂了阳明心学之后你就会知道,人生是需要有别的支撑的,这种支撑可以使你超越过去。

  记者:阳明心学为我们反抗这种现代性的异化,提供了怎样的精神支撑?

  郦波:不能说反抗,因为技术创造出来应该是为人类服务的。阳明心学特别适用于这个时代,“心学”二字,说明它讲的是心灵的解放、精神的塑造,是不依赖于外在的一种有价值的存在。技术越发达,手段越丰富,我们越要弄清楚主次、本末之分: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人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

  前阵子我去央视录制一档节目,与两位科学家畅谈人工智能,大家都表示出了同样的担忧:人工智能发展下去,确实在某些方面能够代替人类,那么人的价值又何在呢?当然我们也不必恐惧,科学家称,将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人机共存。我们依然是万物之灵长,有价值判断、有价值追求、有内在精神的自我塑造,这是人之为人的光辉所在。

  当下种种社会环境,正凸显出阳明心学的可贵之处:先完成对内在精神和价值的塑造,然后在面对外在生活的时候,“事上炼”,“心上学”,知行合一。心外无物,或者说不忘初心,是出发点;致良知是终极归宿;在路上的时候要知行合一。能够知道自己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知道自己的信念追求,人生还有什么好畏惧、好忧虑的呢,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如果人人都能像阳明心学所崇尚的那样,那么一个人就对了,一个家就对了,一个单位就对了!

  记者:作为普通人,如何从阳明心学中获得人生智慧,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郦波:首先,“想清楚”,也就是刚才讲的心外无物;其次是,“事上炼”,为什么道理大家都懂却仍然做不好?是因为我们遇到事情、困难的时候把它当成事儿,王阳明却把它当成机会,把每一件困难当成机会。心上学,事上炼,在心上揣摩,在事上锤炼,这就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这个“一”,就是良知,是人生的终极追求、终极支撑。

  人要站立,需要骨架来支撑。对那个从十二楼跳下的孩子来说,他的“骨架”就是一款游戏、一部手机。但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人生的骨架,应当是“致良知”。对于“良知”的含义,学界争议很大,有人认为是良心,但我认为,这个良知不是简单的善,应该指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和灵性的自觉,每一代人若能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哪怕是往前走一小步,也是有价值的。

  记者:王阳明经世致用的理念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郦波:当今世界各民族都可以从阳明心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明末清初,朱舜水把阳明心学传播到日本,在东亚产生很大影响。日本在政治上虽然力图“脱亚入欧”,但是它的文化思想却是典型的东亚特色。作为明治维新主力军的岩仓使团,是明治初期日本政府向欧美各国派出的大型使节团,其正副团长等核心人物,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者。当代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名言“工作即修行”,其实就是源于阳明心学。如今,欧美对阳明心学也非常感兴趣,其知行合一的行动派精神与欧美文化特质非常契合。当前,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需要精神解放和行动派的付出,我们依然可以从500年前的王阳明思想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资源。

  本报见习记者 冯圆芳

  本报记者 顾星欣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