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静海寺警世钟 敲响了20年
2017-08-29 16:3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俞 明

  记 忆

  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日, 让我们再次想起了割让香港的《南京条约》,想起了条约签订地——南京下关长江之滨的静海寺。

  1840年6月,英国军队对中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夏天,70余艘大小船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腐朽的清朝政府屈膝议和。时值8月下旬,船舰上气温太高,被提议到长江岸边树荫浓密的静海寺内议和拟文,草拟成丧权辱国、割地(香港)赔款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静海寺成为香港被割占这一国耻的发生地、见证地。

  此后,南京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争、日军侵华战争,静海寺、天妃宫均遭焚毁。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时,静海寺仅存偏殿数间。1987年修复了仿明建筑4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628平方米,由于不是按原貌进行维修,改称为“古静海寺旧址”,1990年改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了自1997年7月1日零时起,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了迎庆香港回归,自1995年起,中央有关方面即已确定在几个重点城市作一些宣传和准备,南京尚未被列入,静海寺也未被提及。我当时好不容易在朝月楼小巷深处找到了静海寺这个旧馆,一个小门很不起眼,进了门内,陈列物品寥寥可数,工作人员仅两三名,他们向我这位新来的区长汇报了陈列馆面临的窘境,我认识到这个陈列馆与香港有着重要关联,两年内一定会成为迎庆香港回归的重要场所。

  我向区委作了汇报后,由区里起草了一份给上级政府的汇报材料,建议立即扩建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得到了省和南京市的高度重视,同意立项,并确定由下关区政府组织实施。

  我们请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领衔设计扩建方案。方案确定,把原来埋没在天妃宫小学内的宋代抗金景点“三宿岩”清理出来,与静海寺陈列馆连成一气。有民建成员写了一份倡议书,提出要捐款铸一口“警世钟”。此建议得到当时省领导的大力支持,分别作出批示并带头捐款。批示转到下关区政府后,我到金陵青铜研究所找到青铜铸造专家王风林与他的老父亲王钟泉老先生,商定铸钟的技术方案。最后铸成的青铜大钟重3.5吨,高1.842米,意为香港岛是1842年被割占的,书法家武中奇先生题写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时全市的大中小学师生都捐了款,共捐得90多万元,不但铸造了这一口大钟,余款还用来建造了一座钟亭。

  经过各界努力,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终于扩建落成。1997年6月1日,省市各有关方面联合在陈列馆新址举行了工程竣工暨警世钟铸成庆祝活动。7月1日零时,我们请爱国志士林则徐的六世孙林纲、邓延桢六世孙邓源率先鸣钟,南京各界人士代表接着共鸣响155响,象征着香港被割占155年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央电视台用10分钟时间现场直播南京人民迎庆香港回归的盛况。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南京也被增补为迎庆香港回归的重点城市。

  《警世钟铭》四言韵文部分提到“兹为起点”,指的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使这里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标志地,后面一句提到的“终点”是指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宣告了旧时代的结束。下关为此建了两个馆,一个是《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一个是渡江胜利纪念馆,相距仅1公里,所以我写了“起点终点,遥隔百年;浓缩于此,咫尺相连”16个字。1997年6月30日夜,南京市还专门为此举办了一场“起点终点”跑步活动。

  当初写《警世钟铭》的场景,已过去20年了。静海寺的钟声,至今仍在我耳畔轰鸣。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