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范仲淹的“一笔勾销”
2017-09-08 09:0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赵所生

  跟@赵所生老师学历史

  【范仲淹与两个成语】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少时读书刻苦。为磨炼意志,常寄宿寺庙,每天将一碗凉粥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几段咸菜,吃完继续读书,赢得“划粥割齑”美誉。任苏州太守时,对那些不称职的官吏,一旦查清,便毫不留情地从名册上划掉,任何人劝说都不为所动,留下“一笔勾销”的佳话。

  【大学生读不懂“自卑亭”】

  此亭位于长沙岳麓书院附近。曾有一报道,说几名大学生议论亭名:为何不叫“自强亭”,偏要取名“自卑”?他们其实误解了。此亭建于康熙年间,供游人小憩后登岳麓。亭名源自《中庸》:“譬如登高,必自卑。”即登高必从低处开始。此“自”表示“从”,不是“自我”之“自”。

  【“灭族”是灭哪九族】

  古代最严厉的惩罚是灭九族,目的是斩草除根。“九族”一般指:1.父族四,指当事者自己全家,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2.母族三,指外祖父全家、外祖母娘家、姨母及其儿子。3.妻族二,指岳父全家和岳母娘家。明成祖曾诛方孝孺十族,外加门下学生。

  【“醍醐灌顶”解析】

  所谓醍醐,本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酪,佛教用来比喻最高的佛法。如《五灯会元》:“一闻示诲,如饮醍醐。”所谓灌顶,乃佛教仪式,弟子入门时,由本师用醍醐或清水为之浇灌头顶,象征向受戒者灌输智慧,使之大彻大悟。后来人们用“醍醐灌顶”比喻听了精辟的言论,受到很大启发。

  【朱元璋恢复殉葬】

  朱元璋此人,既能体恤民情,又有残暴一面。《明史后妃传》:“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南京有“朱元璋下葬,十三城门同出棺”传说,现在看来那些棺材里可能装的都是殉死的宫女!早已在汉朝废除了的殉葬,朱元璋重又恢复。其后代沿袭此恶俗,最后是明英宗临终前遗嘱“此事自我止。” 明吕毖撰《明朝小史》卷三亦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为治丧期间勒令从死。

  【“衔枚”衔的是什么】

  史籍中描述秘密行军常用“衔枚”一词,很多人也知道就是让士兵嘴里衔个东西以防出声,那么此“枚”是啥东西?百家讲坛某历史老师解释为枣,这是将“枚”当作量词推想出来的。唐颜师古注《汉书》:“枚状如箸,横衔之,繣系于项。”原来,这是横衔在嘴里的筷状物,用带系于颈后。

  【火为何要“救”】

  “救火”为古今常用词。人处于危难需“救”,可“火”为何要“救”?原来,“救”在现代只有一个义项:救援,而在古代,它还有另一义项,而且是其本义:阻止。《说文》:“救,止也。”如《晋书刑法志》用到“救奸”一词,意即阻止邪恶。所以,“救火”其实就是阻止火,亦即灭火。

  【趣说“墙”与“壁”】

  如今“墙”“壁”似是同义词。但在古人眼中,“墙”多指外墙、围墙之类,如成语“红杏出墙”“狗急跳墙”。而房屋的四面,古人则称“壁”,如“家徒四壁”“穿壁引光”。壁虎喜欢呆在阴暗的室内,故称“壁虎”而不说“墙虎”。只是后世“墙壁”连用多了,二者的区别才逐渐模糊。

  【梁启超书名为何取“饮冰”】

  梁氏名著《饮冰室合集》,书名之“饮冰”即其书斋名。“饮冰”就是饮冰水,典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即:现在我早晨接受使命,晚上就要喝冰水,难道我内心焦灼了吗?梁启超以此作为自己的室号和书名,反映了他为国事忧虑的热切心情。

  【打败仗为何叫“败北”】

  败北,是否指失败者向北方逃走?不是。“北”字即古“背”字,“败北”就是打败仗后背敌而逃。两军相接,是正面相向的;激战之后,哪一方转过身去,就说明哪一方被打败了,故“北”引申指失败或失败者,如成语有“三战三北”“追亡逐北”。可见,这里所说之“北”同北方无关。

  【“红男绿女”由来】

  古今男人穿红、女子穿绿者并不是很多,为何有“红男绿女”之说?原来,古代男子考中状元要穿红跨马志喜,当上大官便可穿上红或紫袍,而女人封为诰命夫人就可赐穿绿袍,这就叫披红挂绿。古时百姓梦寐以求的,就是望子成龙,望儿媳得到封赏,故“红男绿女”反映了人们的企求和祝愿。

  【“大亨”由来】

  19世纪中叶,英国人约翰亨生发明了一种在车后驾驶的双轮豪华马车,名为“亨生”。此车于1880年后进入我国上海,称为“亨斯美马车”。到1900年,上海拥有此车者不足十人,全是大老板或外商大班。于是人们将这些人称为“大亨”。后来,人们把某地或某领域举足轻重的人都叫做“大亨”。

  (作者为江苏教育出版社前社长,文史和辞书学学者)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