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发展与治理
2017-12-18 15:43:00  来源:江苏智库网  作者:陈强

  ——来自同济大学周边的一个案例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同济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通过优势学科、科教资源外溢,与杨浦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发展理念相结合而共同孕育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是推动杨浦区由“传统工业杨浦”到“知识创新杨浦”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截至2016年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实现总产出337亿元,同比增长10.5%,核心圈的产出强度达到72.7亿元/平方公里。

  环同济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其内源动力机制与外源动力机制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济大学建筑类相关学科的优势地位、人才培养与知识溢出、科教资源与设施共享、开放宽容的创新创业氛围等成为环同济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内源核心推动力量。外源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与政府有意识地对集群进行的规划、策动行为,表现为需求条件、外部竞争、区域品牌、集群政策、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等。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正是在内源动力机制与外源动力机制的相互作用下经历了由市场拉动自发形成、官方认可、政府策动发展的过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黏度。集群中纵横向产业链企业和相关支撑服务类主体间的联系和互动呈现出很强的协同互补、互利共生、竞合发展的生态性特征。(2)弹性。健康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弹性,各类主体都有适宜的成长空间和相对宽容的文化氛围。(3)活力。环同济发展至今动力不竭的原因在于其较快的企业更新速度、业态的与时俱进和创新的不断涌现。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诸多启示:(1)产业特征、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内因。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则是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发生作用,否则园区的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极易昙花一现。(2)政府策动和主体联动是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在集群生命周期的前期阶段适时适宜地介入和推动是集群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园区等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是推进集群发展的关键。(3)充分发挥集群核心主体的引擎驱动作用。正是同济大学及其相关产业实体在人才与知识溢出、催生新业态、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的强大作用促进了环同济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集群核心主体的潜力和优势、产生母鸡带小鸡的群体效应是集群发展壮大的重要驱动因素。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特征表现为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结合、跨领域与跨行业趋势明显、组织趋于扁平化与虚拟化、产品与服务更凸显个性化等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城市建设需求侧的发展变化,一要加强“环同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个性化,增强产业持续增长动力。拓展和优化环同济产业链,以当前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绿色生态、节能环保、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等热点需求为导向,构建全领域城乡规划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将环同济打造成为建设领域创新资源汇聚的“规谷”,建成国内领先的集项目咨询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理念、方法及技术应用为一体的示范区和集中交易区。

  二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承担起城市建设在国家绿色发展进程中担负的社会责任。围绕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交通条件改善、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心理调适等城市问题,“环同济”应集中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综合竞争优势,探索集成解决方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城乡建设新格局,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云端(虚拟)环同济。借力“互联网+”,促进大数据、云计算、BIM、智能化设计等信息化手段与项目参与各方及生命周期各阶段深度融合,打造建设领域创新服务平台,打通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配对的中间端,降低市场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技术、人力、资金和管理资源的高效配置,将今天有形的环同济经济圈打造成未来产业空间无限拓展、线上和线下融合互动的云端(虚拟)环同济,实现环同济的转型升级。

  四是积极探索“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道路。“请进来”主要是指把握全球创新资源流动新趋势,引入“环同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技术、资本、品牌及文化资源,构建“ 承接+融合+创新 ”的产业平台,发展现代设计产业的“头脑经济”。“走出去”指的是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环同济相关产业链企业应积极“抱团出海”对接国际市场,提升工程建设综合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分享“一带一路”的战略红利。

  (作者系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主任、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