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乡村振兴与新乡贤文化建设
2017-12-19 16:02:00  来源:江苏智库网  作者:李 静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其中乡村文化复兴是一个重要方面,新乡贤的作用不应忽视。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出现了新式的乡贤。新乡贤是指在思想上、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承文化、崇德向善、引领文明、促进发展方面取得实际效果,品行良好、处事公正、为人正派、遵纪守法、威信较高,有一定影响力、号召力,深受民众尊重的贤达、贤德人士。这些乡村精英,大多讲诚信、做事公道、乐善好施,对筑路、修桥、建水库等公益事业十分热心,深受乡亲的尊敬和爱戴。相比而言,当代乡村社会土生土长的新乡贤比较少,且由于一部分乡村精英的外流,在地的乡贤受到学识与思想所限,许多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导致自身虽具备诸多优良品质,却无力移风易俗。而且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建设的本土精英,许多外部援助也无法内化为自身的勃勃生机。推进乡贤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在观念、具体路径上有新举措:

  1.从政府到社会到民间,在观念上要大力倡导培育乡贤文化的自觉性。在当代社会,乡贤不再仅仅指“在场的”乡贤,许多“不在场”的乡贤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回馈家乡,支持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对于或通过上学、参军,或通过一技之长,持续单向流向城市的乡村精英人才,从政府到个人,需达成共识,在观念上重视和提高对乡贤文化建设的自觉性,积极培育和争当新乡贤。只有加强对乡贤文化的自觉意识,乡村精英人才才可能回流乡村,生活在乡村的能人才会安心于乡土,真正关心乡村公共事务,参与乡村治理。

  2.鼓励、表彰在外乡贤落地生根,积极参与当代乡村建设。随着社会转型,乡贤主体已发生显著变化,企业家、学者、地方文教工作者、退休官员形成了新乡贤群体。建议鼓励一些乡贤资源较丰富、乡村人才流出较多的地方,开展乡贤回归的试点示范,梳理摸清乡贤回归的意愿,完善政策措施,做好对接服务,把现代乡贤引回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3.积极开展新乡贤培育工程,提炼“新乡贤精神”。一是建设乡贤展示平台。通过乡贤馆、乡贤长廊、乡贤榜、文化墙等载体,全面展示历代名士名贤、革命先烈、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在外贤达人士以及农村优秀基层干部、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二是打造乡贤文化传播阵地。注重将乡贤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乡贤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以碑刻、雕塑、楹联等形式弘扬乡贤文化;以乡贤名字命名学校、教学楼、图书馆、道路、公共建筑等,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们爱国爱乡情怀。三是开展“新乡贤”主题宣传活动。在新闻媒体推出“弘扬乡贤文化”专题专栏专页,讲述乡贤故事,同时开设一些微信公众号,拓展乡贤文化传播平台。以“晒乡景、赞乡贤、传乡风”为主题,开展公益广告宣传。组织社科专家学者开展座谈研讨,开展“新乡贤精神”大讨论活动,提高保护与传承古代乡贤文化的自觉性。

  (作者系省社科联秘书长、《江苏社会科学》杂志主编)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