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苏北低收入农户增收的短板及建议
2017-06-30 16:19:00  作者:郇恒飞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聚焦富民,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低收入农户增收是富民工程的重点任务,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体现。“十二五”末,全省277万低收入人口中,94%集中于苏北地区。破解制约苏北低收入农户增收的短板,是我省按期实现脱贫达标任务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所在。

  根据2016年苏北五市的低收入农户调查资料显示,其家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和困难分别是缺乏资金、家中有人患残疾或大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致富技术,分别占比44.5%、21.5%、18.2%和11.3%。这些数据,实质上凸显了低收入农户增收面临的“短板”:

  “无路”——低收入农户受资本、劳力、技术多重制约,局限于种植水稻、露地蔬菜,大多只是满足自己生活需求,缺乏扩大生产、发展产业所需的资金,导致家庭增收困难。

  “无力”——老弱病残比例高,自身发展能力弱。抽样调查显示,低收入农户中,体弱多病、长期生病及重大疾病的占到六成以上,另有10%左右为残疾。

  “无招”——长期以来,我省对因残疾和因病造成劳动力缺乏的帮扶是有力的,但这部分人“造血”功能增强不快,自身发展能力得不到培养,缺乏独立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返贫率高。

  “无智”——受教育程度低,择业领域狭窄。苏北低收入农户中,文盲率为21.9%,高于全省农村居民13.4个百分点;非文盲人口中又多为初中及小学文化水平,占到常住人口总数的70.6%,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仅占7.5%。

  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因地制宜,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根据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观光旅游农业,不断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的新路子。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积极推广科技带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利用“互联网+”等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拓宽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二是打造帮扶平台,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制定农民工职业免费技能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建设有效统一的培训体系,强化就业帮扶。积极设置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基地,提供多样化、实用化的培训。根据用工单位和农民工技能的需要设置和调整培训计划,实行“订单、定向”式培训,确保培训结业后能满足自身需要和直接输送到用工单位。

  三是增强“造血”功能,提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网格化帮扶体制,实现由依靠政府向政府主导、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群策群力转变。激活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生态等要素,激发低收入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参与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有效促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

  四是采取有效措施,注重社会保障托底。运用大数据平台,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提高新农合门诊报销水平和比例,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个人实际支出。进一步发挥社会保障兜底线、救急难的功能,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的低收入农户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纳入重特大急病救助范围,确保一个不少、一户不漏。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解决因老、病、残、灾致贫问题,编织兜住低收入农户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

  (作者系江苏沿海发展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沿海发展智库、盐城师范学院副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