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下乡资本”能否促进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
2017-06-30 16:10:00  作者:杨光飞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资本下乡”已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下乡”有其特定内涵,主要是指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引进城市的企业、资金“下乡”集中租赁农民的承包地,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或从事各种高投入、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随着小农经济的式微,“资本下乡”是一个必然而渐进的过程,这既是我国目前城市“反哺”农村的一项重要引导政策,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一个契机。

  在上述意义上,“资本下乡”与“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也存在契合的可能性: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初衷就是进一步化解农村普遍存在的土地、劳动力以及资金困境。对于城乡协调发展而言,“下乡资本”在促进农民市民化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反哺”农村获取资本收益;“资本下乡”政策如果真正落实,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拓展产业链条和增加农业产值,也有利于人才、知识等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扩散,从而促进“强富美高”目标的实现。但从实际调研来看,“下乡资本”并不必然促进“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通过初步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下乡资本”脱嵌于“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下乡的工商资本带来的“非粮化”、“非农化”现象。资本下乡经营农业导致的土地非农化使用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对粮食种植产生了一定影响。就目前的土地流转来看,一些下乡资本改变土地使用性质,转向经济作物种植,然后发展观光、旅游、度假产业等,最后远离农业,大面积、长时期的包地行为会给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下乡资本”带来的收益并没有和当地农民共享,甚至还带来一定的“挤出效应”。以土地流转为例。大多数出让土地的农民只是获得一定的土地转让收入和一定的务工收入,没有获取稳定的收入增长点。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都是鼓励推动流转,将大面积流转和租赁作为政绩,甚至给予项目资金补贴,但这些项目资金、补贴基本不会流向农民手中。另外,“下乡资本”凭借自己的优势客观上排挤了一些散户和本地的一些种粮大户,也带来农民和农业、农村的疏离现象。

  “下乡资本”的脱嵌现象和地方政府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资本”有逐利的动机,因而对于“下乡资本”需要一定的规范、引导和监管,而基层地方政府掌握充分的信息,应该基于农村、农民以及农业的利益对下乡企业的资格加以严格考察,也需要对下乡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限制和追责,而不是迎合资本,甚至和资本“合谋”。为了更好提升“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需要引进那些对农村、农业、农民有一定情怀的社会企业家下乡投资,做长线农业,例如农业创新研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投资大型养殖场,等等。这样的资本带来的是一种带动效应而不是挤出效应、剥夺效应,也有利于促进“强富美高”的新农村建设。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