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2025-08-20 10:31: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董振华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造福中国人民。通过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系统谋划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必须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让无产阶级摆脱奴役和压迫,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使命,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梦经历了对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百转千回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主题和本质内涵,展现出新的光明前景。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既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当代中国的使命,也承担着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我们在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现实体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消除社会贫困的根源,解决好社会财富公平分配问题,最终达到人人可以发展、人人可以富足、社会公平正义,这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编制“十五五”规划,实际上就是为“十五五”期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绘制科学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共同富裕为己任,一直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早在1955年,毛泽东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1987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的现实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包括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离不开共同富裕。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落后地区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才能缩小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发展差距,才能为新的发展确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激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离不开共同富裕。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科学合理的分配结构,才能有效缓解贫富悬殊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共同富裕。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带来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离不开共同富裕。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防止社会撕裂,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接续奋斗创造历史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紧依靠人民接续奋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做到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不断在变革现存的实践运动中逐步将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变为现实。

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过程,有过程就会有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我们要有耐心,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提高实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凝聚而成的,既要做好当前该做的事,又要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果。我们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握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将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能干皆干、应干尽干,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无论是战胜眼前的困难挑战,还是厚植长远的发展优势、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都需要动员全体人民一起来想、一起来干,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新征程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式现代化就始终拥有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伟大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体人民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主体,既是价值创造主体也是受益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理应成为发展成果的享有者。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实践中,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于共同富裕的愿望和目标要求,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共同富裕历史进程中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真正使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我们必须立足国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战略部署,既要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将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将推进共同富裕的要求贯穿区域协调、城乡融合、民生建设等各领域任务中,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还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在共建中不断实现共享,在共享中不断促进共建。

只要我们始终牢牢把握造福人民的根本价值取向,在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中,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把握好阶段性特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更快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一定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凝聚一往无前的磅礴伟力,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