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和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共生关系。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就会馈赠人类。反之,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阐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破解了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问题,实现从以环境换增长到以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重要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体现为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尊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客观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民谋福祉、为人类谋幸福,努力实现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的奋斗目标。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荒漠化等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主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维系人类子孙后代生存根基的世界情怀,2021年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国际倡议,展现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与担当。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实践中,中国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摒弃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维,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上,中国切实遵守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巴黎协定》等关于生物多样性治理所规定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环境治理问题上,中国坚持系统治理。环境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进行辩证分析和解决。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解决土壤退化、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四五”时期,中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化面积,是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
中国始终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南南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国际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强化国家之间文化、科技、政策的互联互通,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各国人民。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同时,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按照造成生态危机的历史责任和国家发展的现实,厘清不同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凝聚全球生态治理合力,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