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务必”的传统文化底蕴
2025-08-20 09:55: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峻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高超政治智慧和卓越政治品格,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政权建设和政党组织理论的守正与创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坚持“第二个结合”,深入挖掘和科学把握“三个务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对于准确把握其思想精髓和实践要求,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蕴含的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立场和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本价值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早在夏周时期,先贤们就已经深刻认识到民力、民心的重要性。如《尚书·五子之歌》开篇就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先秦时期,先贤们进一步从如何正确处理君王与百姓关系的维度,强调了安民、重民、利民的重要性。如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荀子的“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本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高度契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体现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经典句段,例如,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清代学者万斯大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2018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引用宋代大儒朱熹的名句“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等重要论断,阐释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彰显了我们党坚定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征程上,“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民本的时代价值,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热爱人民、尊重人民,始终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内化为党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担当,坚守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政治立场。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蕴含的中国共产党自律自警、求真务实的政党智慧、政治品格,是马克思主义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谦恭虚己、奋发有为的传统美德相结合的结晶。

《易经》提出“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意思是说,谦逊或谦恭之道是世间万物运行、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尚书·大禹谟》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谦之道”之于个体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意义,提出“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则将谦恭、谦逊进一步引申为个体为人处世和君王为政治国、赢得民心的必备美德。如唐朝名相魏征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同时,在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中,谦恭、谦逊的美好德行历来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如影随形、相伴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古代思想家颂扬倡导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经典名句,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用以告诫激励全党,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和发扬戒骄戒躁、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优良传统,增强忧患意识、慎终追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结合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中华民族谦恭谦虚、奋发图强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新征程上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就要时刻保持政治清醒与政治坚定,始终坚守自励自警,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时刻防范“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永葆政党肌体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蕴含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秉承的“斗则得,服则失”的斗争智慧相结合的产物。

中华民族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蕴含的朴素而原始的斗争气质,和敢于战天斗地伟大斗争精神的生动表达,展现了我国古代先民敢于直面挑战,勇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风貌。儒家崇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道德人格,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取向,其中蕴含着对无所畏惧的斗争品质、斗争精神的高度赞扬。老子提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从个体为人处世策略的维度赋予斗争以思辨性内涵,即“水之不争”恰恰是为了更有力的抗衡,也蕴含着中华传统的斗争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他还多次引用古代思想家颂扬斗争精神和斗争意志的经典句段,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用以教育和激励全党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

新时代新征程牢记“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要注重从中华民族传统斗争智慧中汲取养分,从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斗争气节、斗争风骨和斗争胆识,通过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中心任务的变化规律,洞察伟大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斗争主动,掌握斗争方法,提升斗争自觉,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与任务。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