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论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战略意识与策略
2017-11-16 09:17: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丁胡送、陈东

  自由贸易港是自由贸易区的一种,是设在国家与地区境内、海关关卡之外的港口区,此区域内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船只等交通运输工具自由往来,便于境外货物的进出、装卸、分选加工、重新包装、储存与过境中转,以及专门进口原材料进行外贸加工再出口等,享有免征全部或大部分关税等优惠待遇。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就已提出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建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的重要方法,将实现我国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促进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及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必将对今后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01

  探索自由贸易港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战略意义

  1、平抑“逆全球化”波动大国担当的需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过八年多的调整,全球经济依然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全球多边机制不振、各类区域性的贸易投资协定碎片化,美欧的移民政策、投资政策、监管政策等朝着去全球化方向发展,“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二十国集团新增加实施145项贸易限制措施,平均每月12起,同比大幅提升。但也要清醒认识到,“逆全球化”趋势并不是否定全球化的优点,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得益于开放的经济模式,贸易便利化、对外投资、吸引外资和产能合作等措施始终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演讲所提到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世界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正在进入西方收缩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调整时期,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模式的转变时期,当代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将逐渐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主要动力。建设自由贸易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平抑经济逆全球化波动,推动世界经济开放发展和强劲复苏的需要,更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期待,是大国的责任担当。

  2、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准公共产品的需要。只有惠及他人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传统的国际运行机制为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全球化的规则明显倾向于发达国家,普惠性不足,在带来世界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困、冲突、分配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也是当前世界的呼唤。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融入世界的程度越来越深,创建自贸区、倡导“一带一路”,成立亚投行、丝路基金,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确立全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同时,也向世界推出了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制度设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以及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需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参与全球治理规则的重塑,以良好的制度设计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对外开放,通过优质产能的全球化配置、提供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设计、金融服务的区域和全球化搭建,以及相关国际协调力和动员力的提升,不断与世界一道共创经济开放与发展的红利。因此,当前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正当其时,能帮助我国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新形势下参与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的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规则谈判提供参考,从而为中国参与新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3、打造新时代我国经济新增长点的需要。在全球贸易越来越集中到争夺价值链核心环节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不断提升在贸易分工中的获益程度。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等。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仅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需要进一步利用开放的手段促进发展,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解决利用外资增速趋缓、进出口额增长放慢等问题。自由贸易港区内政府监管模式、企业生产模式都将有重大突破,企业由许可制变成备案制和豁免验证等,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在更高层面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自由高效流动,将更加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经验,加速提升发展质量,有利于构筑原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国内品牌“走出去”竞争力,自由贸易港通常被视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同时通过引入国际品牌,倒逼国内企业转型升级、降成本、惠消费,将会成为全球对外开放和贸易枢纽中心,也将会成长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4、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升级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升级的过程,国家2013年在上海成立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后形成“1+3+7”的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高度。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在进行改革先行先试中为推动中国整体改革、建设全面开放型经济积累了全面的经验,具备向更深层次开放发展的基础。作为自贸试验区的升级版,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将实现港区内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将国际化服务提高到国际最高水平,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一批重点港口发展成为国际一流枢纽大港。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是在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基础上的创新与突破,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从全球视角优化资源配置和整合的重大探索。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我国如能再次把握十年左右的战略机遇期,对标世界先进经验,以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战略抓手,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与离岸贸易,打造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桥头堡,引领整合金融市场、信息服务、服务贸易、研发资源与前沿科技,形成从设计、生产到服务的系统集成,提升产业引领和价值链管理能力,则完全可以带动全国实现由贸易与制造大国向资本与产业强国的转变。

  建设自由贸易港,代表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瞄准世界上最高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货物、人才、资金流动的快速、便捷。在货物流动方面,行政审批流程应尽量简化,多证合一,快速通关,基础设施完备,能够有效联通海陆空,使港区企业便捷地连通世界市场。在人才流动方面,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政策优惠,以及完善的服务业和宜居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流入。在金融流动方面,能够提供较为宽松的货币兑换机制及较为完善的融资租赁体系等,便于开展跨境业务结算、吸引外资,为港口商贸活动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

  02

  创建自由贸易港的策略

  以国际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标准裁量,目前我国层级最高的经济区是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虽然从规模来看,有些地区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如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五大港口中国大陆独占三个:上海、深圳、宁波-舟山,但在货物贸易便利程度、人员流通自由度和金融发达水平三个方面同国际上成功的自由贸易港还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在创建过程中要采用以下策略:

  1、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自由贸易港是我国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风险测试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改革试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先行区。这决定了它既是“特区”,又是“试验区”。因此,政府在管理体制机制规范上可在国家授权范围内,进一步与国际通用方式接轨,在保证风险可控制、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增强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加快职能转变,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要把“放手”作为最大的“抓手”,探索实现一线无条件准入、登记式备案、区内免证免审等,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区域内各项管制措施。要把“放心”作为最大的“信心”。采用合格假定、非侵入式监控等理念,引入市场机制,实施第三方采信乃至多方采信,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干扰。要以“精准布控”替代“全面防控”。在“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模型下,进一步探索实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风险管理制度,注重国内相关部门和国际港口间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精准风险布控体系。

  2、加强部门服务协同整合。上海自贸区等11家自贸区已为我国自由贸易港创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供借鉴,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海关、物流、检验检疫、边防、海事等口岸管理部门和查验单位,以及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协同服务上,仍然需要时日磨合。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以服务和推动自由贸易港区建设水平提高作为出发点,加快整合力度,不断创新功能,打造高效便捷、科学监管、安全规范、资源共享、步伐整齐的服务型部门,持续优化服务环境,推动政务服务高效和精准。要以业务平台为基础加速部门功能整合。如建设港口运输与物流平台、国际物流服务平台、航运服务与交易平台、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江海陆联运网络平台、口岸通关一体化平台等,在这些平台上整合各部门的功能。部门协同整合还需要适应港区功能不断拓展的需要,在保税加工、保税仓储、货物中转、商品展示、离岸金融和商务服务等综合功能拓展过程中实施动态调整。

  3、对人才、金融流动便利性重点突破。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上,我国在货物便利化上改革步伐较快,但在人才和金融流动便利化上则因属改革难点而步伐较慢。金融改革的困难,主要是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制造业的特区,其工业产值受区域的大小限制,不可能对一个较大范围造成无限冲击。可是一个金融特区,其存款却可以是天文数字。制造业需要建工厂,一般占地颇广;制造业特区,其产值有天然限制,但是金融业却占地甚少,不受区域大小限制。一座摩天大楼内的服务业,其产值甚至可以超过一个小国的总产值,可以对母国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但自由贸易港在金融便利性上不能因噎废食,要注重在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依托信息化监管手段,确定负面清单和重点监管对象,精准高效地守住底线,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在人才自由流动上,可大胆创新,对于自由港内企业聘用的外籍人才,将以发放中国绿卡为目标,在港内企业工作的外地人才当地落户也可能会有更进一步的优惠措施。

  4、注重借鉴已有先进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可避免我国自由贸易港发展少走弯路。不同的自由贸易港有着不同风格和特点。香港、新加坡的整体型自由贸易港,德国汉堡、韩国釜山自由贸易港区,阿联酋迪拜工贸结合型自贸区,以及荷兰鹿特丹港为物流型自贸区都有其各自鲜明的特色,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复制。如香港自由贸易港建设得益于其自由港经济政策体系,该体系包括完全不干预政策、直接干预政策及临时性干预政策等部分,有效保障了区域内贸易自由、金融自由、人员进出自由、投资自由以及企业经营自由,这就需要我们在政策创新上要注重体系建设。再比如新加坡自由贸易港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新加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位居全球第二。先进的基础设施使得新加坡自由贸易港能够保持高效的物流水平,许多国际物流公司也因此在新加坡自由贸易港设立全球或地区总部。因此,我国自由港建设也要注重与相关国家合作推动码头建设、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吸引外资企业设立办事机构、开展大型国际合作论坛、推动铁海联运、铁路联运、江海联运等深度合作。总之,我国的自由贸易港建设应充分借鉴全球已有经验,各地不能冒进,不可一蹴而就,要苦练内功,由沿海、沿江向内地依次推进。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