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文化根基与传承维度
2017-11-29 09:41:00  来源:《群众》  作者:双传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高度契合、又一体相依。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等优秀因子,增添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的自信和底气。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逻辑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广泛的现实基础相结合,进一步阐明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逻辑联系。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特”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离开传统文化的语境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特”的根基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浸润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优秀传统文化合力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广泛的民族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强大的凝聚力,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创造力,以庞大系统的知识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智慧力。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精神命脉。精神是认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和强大支撑。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言,这一精神命脉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面貌,而且直接影响着其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沧桑,绵延千年,至今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生型动力。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直接支撑作用的现代国家治理为例,我国古代在治国理政方面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提供必备的内生动力。

  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涵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和文化母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深层次的规制和影响作用。总体上看,浸润着中华民族优秀基因的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体现人类理想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思想理念、既与传统相系又与现代相接的伦理道德和反映道义高度及美学追求的人文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需要涵养的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良基因。

  一是核心思想理念。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核心理念作为灵魂,核心理念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大力弘扬的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核心思想理念。

  二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了德治传统。良好的德治不仅能建构契合政权需要的社会秩序,而且能让民众自我教化,淳化民风。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同样需要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德治引领大家“有耻且格”,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构筑理性的秩序环境。

  三是中华人文精神。一个人,没有精神是不行的。一个民族,同样需要精神支撑。作为思维运动的内在动力,精神一旦形成,其作用就是不可忽视的,并且不会轻易改变。在精神的复杂谱系中,人文精神是重要一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前无古人的实践向前发展,无论是从历史经验借鉴还是从现实需要来看,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三重维度

  历史维度——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作过深刻论述,精准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起与嬗变、合流与内化、变革与转型,展示出为中华文明崛起而奋斗的历史担当和自觉境界。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从历史的维度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的现实课题。对此,有两个方面亟待关注。其一,甄别、判定、选择“优秀”传统文化。在返本寻根中历史地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合理内核,对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传统文化,积极继承和大力弘扬;对于阻碍社会前进脚步的落后传统文化,则要大胆舍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对于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其二,守住文化基因,以古鉴今。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基,如果根都丢了,还谈什么建设?还谈什么发展?因此,需要以古鉴今、以史明镜,把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弘扬起来。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文化,才能够更好地守住文化的根基。

  现实维度——梳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制传统,而是要在关照现实的基础上,吸收传统、再铸传统,推动传统文化建设从文化自省走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发展维度——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任何文化都是历史的延续,既有昨天也有今天更需要有明天。在1941年的延安干部会上,毛泽东就强调过,“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些论述在今天依然是有意义的。没有文化的传承就会断了“民族的血脉”,丢了“精神的家园”;没有文化的创新,文化就会失去光彩,难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发展也一样,它需要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让世界文化变得更加绚丽灿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文化“走出去”,走进世界的舞台,让世界各民族看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在尊重、吸收与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实现文化的“增值”。

  (作者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