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实现富国强军中国梦
2017-10-30 08:51: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周彩霞 毛晓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三次提到了“军民融合”。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之一,军民融合战略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是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实现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的必由之路,对我国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军民融合战略的提出及现实意义

  (一)中国军民融合战略的提出

  1949年后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历经了“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等不同阶段。“军民融合式发展”首见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以能完善“四个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为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强军梦、中国梦,鲜明地提出了军民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并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列明,开创了军民融合发展新局面。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该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从国家顶层解决了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管理体制长期缺位的问题。

  (二)军民融合战略的现实意义

  “冷战”结束后,各国的国防军事工业面临空前挑战。一方面,在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军事变革推动下,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费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国防采办费用减少,要求国防军事工业摆脱规模庞大而效益低下的困境,建立反应灵活的军民一体化军事工业基础,既满足国家安全需求又增进国家经济发展活力。进入21世纪后,军民融合成为世界各国国防军工产业发展共同趋势。

  随着国防军工领域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大国制定外层空间、网络和极地战略,发展全球快速打击手段,加速反导系统建设,增强网络作战能力,抢占新的战略高点。国家间的激烈军事竞争,实质上是对未来国防安全主导权的争夺,是现代国防安全理念的交锋,是军事制度适应性及变革能力的比拼,也是通过军民融合凝聚国家意志支撑和孵化更高层次技术创新的竞赛。

  中国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通过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解决面向未来发展的效率、效能问题。从资源分配层面而言,军民融合要协调军地两种资源,在投入、产出之间形成新的资源分配方式,实现跨体制、跨领域、跨行业、跨平台的产业链接。从国家战略层面而言,军民融合重视国家主导市场资源分配、引导产业政策的制度特色,将国防与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使经济与国防建设能够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为一体。

  02

  推进军民融合战略需要明晰的几点认识

  (一)满足国防军事需求是军民融合的首要出发点

  以军事工业最强大的美国为例,冷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适应战略形势变化,保持绝对军事优势和应对各类战争及军事行动,美国提出了“重新设计国防”的口号,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即军用与民用工业基础的一体化和构建基于能力的国防工业基础。美国的军工产业按照作战需求被划分为作战空间感知、指挥与控制、兵力运用、兵力和本土保护、聚焦后勤、网络中心战六大领域。各大军工企业依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种高新技术的发展,跨跃原来的军种、武器平台分界线,由“武器制造商”转变为“系统集成商”,立足价值链竞争,构建全价值链的集成能力。通过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是军工产业向“全产业链与全价值链集成经营”的转型,代表了现代国防军事工业发展转型的趋势与方向。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迫切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保护本土及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国家利益,并在世界范围内承担更多的维和安保职责。与之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战略方向的军事斗争准备需求各不相同。在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体制下,军民融合战略的推进必须将满足国防军队建设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军事空间布局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有机结合,突出军事需求对军民融合的牵引作用。

  (二)生产力和战斗力的提升是军民融合的根本立足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了“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的观点。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军事革命的机遇与挑战,面向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军民共用性强的重点和新兴领域,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催化作用,军地深度协作,研发能大幅提升军事能力和产业优势的战略性高新技术,抢占未来军事和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以原始创新引领军民融合战略的推进实施,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建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战场,实现社会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的同步提升。

  (三)产业发展区域协调是军民融合的基础保障

  军民融合不是追求另类GDP,也不能以所谓军民融合示范区、产业园或特色小镇的名义跑马圈地。军民融合要紧密结合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基础和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组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因此,必须立足区域产业优势,将技术创新落实到产业发展上来,打通军工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规划布局建设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相匹配;还应与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相呼应,因地制宜确定军民融合的发展重点、实施路径和具体的政策举措。

  03

  新时代如何贯彻实施军民融合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地各方认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制定了“十三五”时期军民融合发展蓝图,20个省份出台了地方军民融合发展规划,20多个省(区、市)正式提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申请。虽然各地推进军民融合的热情高涨,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如思想认识不深、规划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畅、资源共享不足,专项法规缺位等问题。在2017年6月20日召开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下一阶段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如何由初步融合走向深度融合指明了路径,即:要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笔者不揣浅陋,谈谈对这几点的理解。

  (一)在“统”字上下功夫

  军民分割、自成体系、多头管理、封闭运行的管理与运作体制是制约军民深度融合的主要因素。要尽快解决各部门、各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的“本位”问题,必须立足于国际竞争大格局、国家安全新局面、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强化大局意识,军地双方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为指导,并落到实处。军民融合的总体规划管理权限应归属中央,立足全国,抓好顶层设计,统筹增量存量,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各部委和各地方都应该服从中央统一布局安排,破除地方或部门本位思想,决不允许条块分割或各自为政,建立全面覆盖、上下贯通的组织管理体系,推动军地各部门、各层级形成整体联动的融合发展合力。促进军地不同部门间、不同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以“统”促融,从根本上解决“融不进”、“融不深”、“难融合”的问题。

  (二)在“融”字上做文章

  军民融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转民”或“民参军”,而是全要素、全价值链、多领域的综合融合。军民融合的本质就是要破除军民界限,以国家利益为主配置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多种资源,实现军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共享、平战结合。在近期的军民融合战略具体落实工作中,要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加快军民通用标准化工作,加快国防装备采购制度改革;推进军品和民品的质量体系和工艺规程趋同;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加大对军民结合型企业的支持,发展军民品生产可便捷切换的柔性制造。军民融合要在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之间建立一个开放系统,消除妨碍融合的障碍,实现两个“贯通”:一是在国防和军队内部消除各自为政的格局,真正形成统一规划、统一融合需求、统一资源配置,实现国防和军队系统内的贯通;二是在此基础上,消除军地之间相互隔离的格局,建立统一的工业基础,实现军地大系统间的贯通。

  (三)在“新”字上求突破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应该以新思想为指导,以新技术为动力,以新机制为保障,新载体为依托。国家战略是一个综合性的完整体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军事领域应用、军民产业发展等创新工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要构建能够面向全社会创新主体的开放式创新机制环境,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支持社会各方围绕军民融合的发展需求,高起点、高质量、高辐射地创新创业,增强军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驱动力,促进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采取分类别(涉及核心能力程度大小及保密要求高低)、分层次(主承包商-分承包商-部件供应商)、分阶段(方案论证-技术开发-工程型号研制-批量生产)的竞争模式,采用公开程度不等的竞争战略,实现产业链因地制宜的灵活整合。加快高效专业的金融、知识产权、法律、信息共享等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军民融合成效。积极稳妥开展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坚持“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重点抓制度创新,着力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路径新模式,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新空间,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径。

  (四)在“深”字上见实效

  军民融合战略的推进涉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源配置,需要破除利益藩篱、制度藩篱,可能遇到的阻力不言而喻。要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推动融合体系重塑和重点领域统筹。要以扩大开放、打破封闭为突破口,立足国情军情,本着顶层归口、相关领域分别对口、统分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科技体制、军队建设、国企混改、资源共享、金融财税、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扫除障碍,形成合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路子,以期收到预期的实效。

  参考文献:

  张高丽.深入学习贯彻强化改革创新 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7-10-2

  侯光明等.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

  中国工程院.军民融合发展战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黄朝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吕彬等.西方国家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游光荣,赵林榜.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周彩霞,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毛晓翔,江苏省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南京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