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如何建设扬子江城市群
2017-09-21 08:36: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闫东升

  编者按

  “1+3”布局是江苏省区域发展空间结构重构和区域功能优化布局的“新蓝图”,也是对以往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四沿”布局的进一步深化:“1”就是由沿江八市组成的扬子江城市群;“3”,一个是连盐通一线的沿海经济带,一个是宿迁、淮安为主的“三湖”生态经济区,一个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扬子江城市群以占江苏省约50%的面积,汇集了省域最为丰富的经济、科教、人文等要素资源,也贡献了全省约80%的经济总量,是江苏省经济“发动机”和增长极。从空间战略角度分析,扬子江城市群位于我国沿江与沿海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地带,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也是我国产业体系最完整、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分布最密集、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全国城镇化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建设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的重大战略决策。未来,扬子江城市群要形成高端发展的新经济板块,也承载着更高水平提升区域发展质量、更广范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时代使命。本周,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组织群内专家、学者们,针对“如何建设扬子江城市群”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我们精选了大家发言中的主要观点发布于这一期推文中,如果你有什么有趣的观点或是希望对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补充、评价,都可以在下方给我们留言。

  观点

  王建国(日本中京大学):各城市连成群,主要的内涵应该是城乡差异的缩小。

  何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扬子江既是纽带,又是南北差分的天堑。围绕扬子江的文章有:(1)继续强化跨江通道建设;(2)充分挖掘扬子江段黄金水道的潜力,为群内城市的大物流提供低成本环境;(3)推动对扬子江的保护;(4)打造互联互通的沿江产业链;(5)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沿江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扬子江生态大走廊,与既有的江淮生态大走廊,构成基本覆盖江苏全境的南北和东西向的生态十字链。

  赵正宇(南京市园林局):要高度重视南京这个门户城市。

  洪仁兵(上海银行南京分行):城市及区域战略规划目标很关键;但把公共服务和产业基础做好方为根本,地方好人气自然旺。

  孙军(淮海工学院):扬子江城市群规划应围绕提升创新能力,这是扬子江城市群能够成功的关键:(1)运用政策手段将区域内的各类政府创新资源和载体进行整合,推动高端要素跨城市流动和集聚;(2)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辅助手段,进一步推动区域分工深化合作,驱动各地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3)适当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相关交通瓶颈。

  刘志彪(长江产经智库):如何抓住“1+3”中的薄弱环节,有重点地突破?目前这个设想中,各区域发展都缺乏系统化的动力。比如,扬子江城市群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在哪里?再如,江苏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怎么搞;还有,江淮生态区建设如何与产业发展协调?这个地区仅仅搞生态,不搞强大的产业,那么多人口是奔不了高水平小康的;最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的发展动力在哪儿?光靠徐州不可能有动力。

  王思彤(江苏省统计局):扬子江城市群实际包含三个部分:苏锡常、宁镇扬、通泰。历史上泰州就属于扬州,而南通与苏锡常更靠近上海,所以不妨把原来的两个圈做大,分别变成宁镇扬泰和苏锡常通,从空间上分类聚合,先在两个圈里进行整合,然后再对两个圈进行对接整合,从而把扬子江城市群做成规模,做成有密切关联的群,而不只是地缘接近、各自为战的城。

  孙映祥(南京机场):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展必然与上海是一体的。从长三角地区发展看,将会是“1+1+3”的三级发展模式,上海扮演了领头羊作用,辐射扬子江城市群,再辐射苏北地区。在这样的大定位下,扬子江城市群发挥加工业优势,主动承接上海辐射,同时依托苏北甚至安徽,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区域分工。

  邵军:扬子江城市群可定位为上海的北冀。

  江苏发展扬子江城市群,重点在跨江发展,推进城市南北联动。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是龙头,宁镇扬一体化、泰州与无锡常州联动、南通的北上海战略以及和苏州的联动,都是可行的。我不赞成苏州、南京双核的横向构想,这是脱离长三角的地域思维。

  姜彩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扬子江城市群要放在苏北工业化方面难有作为的发展背景下考虑;利用好沿江地理优势,打通要素流通障碍,实现产业、要素相互融合共生,甚至进一步优化升级。

  彭本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产业基础和公共服务是关键。

  孙国民(南京大学博士后):(1)高起点、高标准、高站位编制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规划;(2)建立扬子江城市群发展协调委员会;(3)积极谋划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打造扬子江“一江两岸”经济带。

  蒋青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从市场纽带(关系)和社会纽带(关系)的建设着手,基于各种功能流的网络化分工与合作,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

  朱虹(南京大学):用小镇和供应链打造城市群社会生态。

  周斌(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南京大学):

  (1)“不破不立”:突破本位主义、短期经济、地方主义等阻碍城市群发展的内在因素。

  (2)“大破大立”:改变以前一阵或以领导任期或其他短期运动式推进城市群建设的状况,从人、财、物、核心资源、甚至关系到融合的户籍、教育、医疗等先联动建设起来。

  (3)方法要对、内容要深、效果要分阶段有明显感知到:注重前期的论证、研讨、规划等;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分步不同点深入推进;让政府、企业、市民有明显的城市群建设效果感知。

  推进城市及城市群建设必须“一城一策”,独特性也就是对应如何发挥最大的核心资源作用,同时未来发展最有潜力的方向。

  朱旭鹏(工商总行投行部):有生命力的城市群不仅仅是高楼大厦、道路高铁,应该是产业集群、企业家集群,首先要服务好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

  李建平(卧龙湖小镇):逐步形成“宁镇扬、苏锡常和沪苏通”三个小城市群,最终带动长三角沪宁杭大城市群的发展与形成。

  仰远(江苏省地方税务局):扬子江城市群普遍存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通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政策的引导,鼓励企业提高附加值或转让富余土地;在测算其产业引导效果的基础上,兼顾企业“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创新能力、环保评价”等指标要素,逐步向其他税种推广实施。

  司增绰(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从交通设施、产业布局、自然基态保持与生态保护到城市城镇连绵带建设,都要体现生态化,把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联动起来。

  李剑(IT咨询):推动扬子江城市群信息化协同发展,建设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群:

  (1)统筹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2)构建畅通高效的城际综合交通网络;

  (3)建成三级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建设生态环境一体化监测网络;

  (4)促进数字经济和智慧产业发展,建设扬子江城市群企业跨界信息服务平台。

  王辉龙(南京市委党校):从交通、制度、理念上打破长江天堑的阻隔,仍然是江苏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

  扬子江城市群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子城市群不应、也不可能与上海割裂。在扬子江城市群缺少绝对中心城市背景下,能否发挥南京特大城市和东部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显得尤为关键。理想的愿景是:南京科教资源与区域内产业高效结合,形成以江北新区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的创新型城市带。

  张远鹏(江苏省社科院):扬子江城市群产业发展与协作主要问题:(1)产业同构导致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产业集而不群现象突出;(2)现有产业协作机制的功能在弱化。

  建议进一步加快构建扬子江城市群产业协作的政策和机制:(1)建立各级政策沟通与协调机制;(2)发挥产业同构的正面效应,推动区域内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企业联盟,打造城际产业链;(3)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形成新一轮产业协作发展动力;(4)鼓励支持“飞地经济”发展,创新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

  蒋乃华(南通大学):依托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江苏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协同扬子江沿线城市的产业政策和资源配置,可以重塑基于制造业生产网络的扬子江城市群的区域竞争优势。在区域竞争优势的构筑中,南京可以聚焦创新龙头、创新中心的定位上,逐步褪去生产基地的职能。

  陈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要解决好城市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引导城市之间良性竞争:(1)涉及城市之间的各类基础设施省级层面要强势介入;(2)涉及重大项目落地的问题,要在扬子江城市群内部分梯度制定产业负面清单,以及优惠政策的权限;(3)突出相邻城市的领导干部交流。

  程鹏(江苏巨和实业有限公司):扬子江城市群要在尊重和借助上海巨大辐射力前提下,贯彻夹江发展、抱团发展。

  南京作为扬子江城市群龙头,要提高软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着重发挥知识密集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

  陈长江(南通大学):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要突出生态绿色原则,实现经济一体化与生态环保一体化协同推进,实现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跨区域重大生态工程一体融合统筹推进,推动绿色空间连绵一体、绿色经济相互协调、绿色制度统一完善。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