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大规模兼并重组
2017-08-24 08:44: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编者按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在经济改革重要领域,资本市场一直发挥着拓荒、加速、完善的巨大作用;近年来,特别是2017年中国证监会提出要更好发挥并购重组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来,监管层继续鼓励相关公司在强化信息披露、风险揭示的条件下以市场手段进行兼并重组,资本市场风起云涌的兼并重组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活力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兼并重组也已经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

  历史经验表明,兼并重组有效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内涵式进程;但我国尚未发生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浪潮,经济发展过程中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等的相关问题也逐渐积累并阻碍经济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阶段,理顺二者关系,并通过引导资本市场的大规模兼并重组来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本周,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组织群内专家、学者们,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大规模兼并重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我们精选了大家发言中的主要观点发布于这一期推文中,如果你有什么有趣的观点或是希望对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补充、评价,都可以在下方给我们留言。

  观 点

  刘志彪(长江产经智库):

  资本主义发达经济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下,通过收购兼并走工业化成长道路,是一种最为内涵化的发展方式。这是经济运行机制不断自我清洁的过程,也是结构调整深化的过程,更是发展水平高度化的表现。同时我们看到,中国工业化历史也有六七十年,但是没有发生过一次像样的大规模兼并浪潮。长期投资的误差不可能自动得到纠正,产业结构不可能得到自动结清,僵尸企业、产能过剩不可能得到自动的清除,发展的包袱就会越来越大,发展效益也会以不断地降低。

  如果把收购兼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那么供给侧如供求结构不适应、供给质量低下、僵尸企业越来越多、产能严重过剩、劳动者安置等宏观问题,就可以在企业的董事会上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不需要中央政治局层面出手,更不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强制去产能和降杠杆。

  鼓励通过兼并收购方式调结构:

  (1)与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结合起来。联通的混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2)充分利用股票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特性,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有利用价值的僵尸企业。有时,一个反向收购的制度设计,便可以“三公”地解决混改中民间资本入住的问题。

  (3)坚决打破地方部门保护和垄断,放开并购者的手脚。只要不违反国家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都应该积极鼓励企业进入,彻底打破民企进入产业的玻璃门、弹簧门。

  朱晓煜:

  中国企业大规模兼并重组需要解决规则问题。因为中国企业成份复杂,起步背景不一,国有私有常常混淆一起,万科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翟太煌(山西证券):

  兼并重组无疑是解决供给侧失衡的最有效途径,而且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为其提供了三公且高效的手段。作为手段或桥梁的资本市场,一方面大量的僵尸企业退出历史,一方面强强联合的案例同样不在少数。与此同时不应回避大量僵尸企业产生的原因,从根本制度上解决僵尸企业。

  唐德淼(无锡环研中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是通过非持续“文件”推动的行政手段进行“拉郎配式”资产兼并重组,没有产生资产配置向优质高效的转型升级,资产的核心竞争力、其所在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控制力内在提升动力不足;供给侧推动下重组的内生动因溃乏,因此大规模兼并重组可能性不大。

  要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兼并重组的关系:(1)兼并重组要基于产业链和价值链控制力的提升,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舵手型“链主”企业;(2)慎重选择相关多元化战略做深产业链,还是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稀释”企业资源;(3)更好地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减少行政无谓的干预,打破国资、民资等身份“歧视”;(4)优化兼并重组的资本市场、资产评估、供给侧制度规则等政策环境,防止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名,为兼并重组而兼并重组。

  王修志(广西师范大学):

  坚持原则,协调关系,明确重点,完善平台:(1)真正体现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特质,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2)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做好负面清单管理并出台相关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3)明确兼并重组的重点产业领域,主要包括原有GVC分工体系下出现严重过剩产能的产业和构建新型GVC分工体系中急需培育龙头企业的产业。(4)完善兼并重组活动中的产权、股权、债权等交易平台,特别是应加快完善并充分利用股票市场这个平台,推进兼并重组。

  王世文(苏州科技大学):

  并购能实现产业整合,但也会形成垄断,改变市场势力,影响价格和资源配置效率。

  孙军(淮海工学院):

  兼并重组实际上就是供给侧无法适应需求侧、供给过剩而进行的市场优化配置手段,目的是降低产能和不断满足需求侧出现的新需要。政府介入是有必要的,但若简单的以行政手段去产能、国有企业不断做大的话,虽然能够短期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很难解决供需不匹配、效率提升和推动产业升级满足消费者需求等问题,并且在长期又会复发、严重浪费社会资源。另外,鉴于国内需求侧仍然弱势的背景下,上游去产能会严重伤害到下游企业。

  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1)政府要以负面清单形式去产能,不要强制性去产能;(2)鼓励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并适当降低IPO规模;(3)鼓励企业纵向兼并,尤其是要为科技民营企业走出去兼并发达国家企业和利用他们的智力创造条件。

  宋文阁(江苏省国资委):

  (1)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大企业发展之路大都通过并购重组壮大起来的,并且承接国家战略。

  (2)从中国经验尤其是国企国资视角,大都是通过行政化手段,采用吸收合并的方式,调整国有资本的布局进行并购重组,但同时带来许多不协同、不协调。

  (3)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因地制宜,更不能过多行政命令。

  (4)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大规模的并购重组,两者不宜结合,否则国有经济及国有资本的总量、规模、结构,都可以压垮挤压民营经济及民营资本。

  (5)联通混改的样本并不具有指导意义,BATJ也是巨无霸的市值规模、体量巨大的非公有制资本企业,具备与国有资本混合的条件与基础。但更多的民营企业根本就没有实力与条件参与并购重组,只能被市场淘汰,被资本放弃。

  (6)通过并购重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国有企业产业链、价值链及业务链,降低企业全成本,弥补国有企业机制僵化的短板,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率,进一步提升国企价值创造,为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王辉龙(南京党校):

  对企业的兼并重组应尽量避免不当行政干预,让效率高低成为兼并重组的尺度,政府要做的就是降低交易成本。

  陈岸立(山东农发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以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为目标。兼并重组应以市场为导向,行政力量适度介入,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兼顾各种市场主体。

  崔卫东(蓝鲸咨询):

  (1)产业治理能力强弱影响产业发展。产能严重过剩、僵尸企业难以出清,产业处于全球竞争的中低端,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2)以建设产业治理能力为目标的兼并重组影响收购方的态度与估值。作为全球产业领导者或规划成为产业全球领导者的收购方要站在全球产业治理的角度认识、评估兼并重组的价值,通过出清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创造良好的产业治理环境,获得产业治理价值。

  (3)大规模兼并重组可以全面建设产业治理能力。大规模兼并重组可以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重组,再造产业价值,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

  何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兼并重组,应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阶段,是对供给侧进行结构优化的阶段。如果说去产能阶段的结构性改革,行政高压是非常重要手段的话;那么兼并重组阶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应该更加重视市场的自主匹配。目前看,兼并重组确实水到渠成:国内规模型企业大量涌现,且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已经趋于饱和。故,非常有必要通过兼并重组,让成熟行业与企业的竞争趋于良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兼并重组时,也应处理好垄断与竞争的关系,要谨防部分强势企业以兼并之名,行垄断之实。

  吴福象(南京大学):

  从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生命周期看,复苏尤其是繁荣阶段,主要是以企业内生性投资为主,带动社会的产业和产能扩张。而在危机和萧条阶段,基于相容性和互补性的兼并重组,则不失为更好的选择:一方面,它可以避免全社会投资扩张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能更好的发挥集团化和规模化的经济优势,同时还能利用资本市场优势,引导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流向。

  陈琛(机工智库):

  中国现在到了一个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全面发展的时代,兼并,可能不仅为了市场,更是为了技术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比如大飞机、高铁、高技术船舶,技术突破必须要拥有巨大的财力,以及在研发到产业化阶段的规模化应用。

  陈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形成活跃的兼并收购市场或者说是浪潮,要看基于什么样的资源基础的并购:基于产能的并购,还是基于创新的并购,还是基于商业模式的并购?互联网新模式的市场中,市场化程度很高,经过一段时间惨烈竞争之后,在垂直细分行业都形成了寡头;活跃的技术并购,往往是巨头对特色小企业的收购容易成功,像华为这样技术型巨头是最有希望的;目前,当前我们说的并购主要可能还是基于产能的并购,这里面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可能是如何让失去竞争力的僵尸企业释放产能,现实中僵尸企业涉及以银行为代表的种种债务问题,破产难度极大,其他司法程序漫长且不利于产能并购。

  张明之(南京政治学院):

  (1)厘清二者之间逻辑关系。大规模兼并重组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非唯一选项,警惕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名而挤压民营资本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厘清二者之间层次关系。供给侧结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规模兼并重组发生的领域和力度;大规模兼并重组能见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反映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

  (3)厘清二者之间价值归属关系。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伴随生产能力调整的是财富在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大规模兼并重组的结果是财富从中小企业流向大型企业。

  郭育嵩(新世纪物流):

  (1)供给与需求产生了不匹配,资源配置错位。

  (2)市场自我调节已不能实现优化再生,因为存在“囚徒困境”。

  (3)政府行政干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证,因为有人员成本、优化产业结构、税收等。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伴随大规模兼并重组是必然的,如钢铁业、煤炭业、造船业。

  (5)兼并重组是消化、吸收供给侧与时代发展不协调的手段。

  (6)兼并重组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供应与需求又有了新的动态平衡。

  缪放嵘(南京中诚石化集团):

  目前国内的并购基于产能和市场的偏多,出发点仍然是规模经济,但市场化下更高效率并购出发点应该是并购带来更高的股本回报率,或者是更高的现金流周转低率,最起码是轻资产运营本质下能对整个产业链更好的控制。否则大环境不确定下应慎重并购。

  周景梅(扬农化工):

  (1)兼并应该是企业自主行为,是一种“补强式”并购。(2)兼并后的重组是关键,如何对被兼并企业进行重组,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如何融合则是兼并能否成功的关键。(3)跨国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兼并,也有业务剥离,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目的和兼并一样,就是强者更强。

  张启祥(南京市信息中心):

  企业兼并重组必须是以企业为主体且是自觉行为,也是一种“自衡式”并购。在此有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政府行为是个双刃剑,标准尺度是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效益最大化;(2)操作过程中要厘清知识产权、企业文化等权重,明确其在股份中的占比;(3)在强强联手的同时,也有必要进行业务瘦身,副业辅业剥离,集中力量发展不可替代的核心业务;(4)尽可能兼顾社会效应,不宜将企业做成行业垄断寡头,这样将来会遇到可以预见的麻烦。

  刘建森(徐工集团):

  (1)只有在经济发生严重危机时,才是收购兼并的时机,例如2008年-2012年是海外并购的良机。

  (2)收购兼并的企业必须三年内整合完毕,走出困境。

  (3)中国政府主导的收购兼并行为是撤并,是对经营不善的高管的变相惩罚,对员工的保护。对于收容的一方,也是一种激励,至少是领导对自己经营能力的认可,所以会想法处置这些不良资产。如中国国机集团收购的一拖、常林、中国二重集团、中国地质装备集团等等。

  (4)对于势均力敌、同业竞争激烈的双方,由政府强行合并重组,会大大挫伤双方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市场竞争、提高效率。如南北车合并。

  (5)中国企业兼并重组要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的规模容量、人文差异和需求特性,不能简单参照欧美企业的收购兼并案例。比如,民企收购国企,国企职工主人翁意识拒绝认同新主人。

  宋常铁:

  (1)收购兼并是优化供给、淘汰落后的重要手段;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政府应给予鼓励、引导。

  (2)混合所有制经济应是国有、民营经济互相促进、互为助力,要防止收购兼并成为国有企业收购富有活力民企,导致国企垄断所有高成长性行业。

  (3)加强金融市场改革,尽快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遏止非理性收购冲动。

  (4)丰富兼并收购的市场手段,让更多新产业、高科技产业在兼并收购中受益,加快成长,而不是相反。

  (5)加强推动收购兼并的政府官员、国企领导的跟踪考核与党纪监督,防范政绩工程、形式主义,实行终生追责制。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确保有效的并购;对企业IPO进程中的并购尤其要认真审核,才准许上市。

  陈爱贞(厦门大学):

  并购作为促进企业间资源控制权再分配以使得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的一种模式,只要是市场导向而非政府主导型的并购,都能影响并购后企业创新活动的规模和定位。目前中国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政府主导型并购、产能过剩行业并购难、并购绩效差等,还存在并购的“羊群效应”而带来的价值链驱动力偏离现象。典型的如机器人行业,大量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方式进入系统集成服务环节,制约了我国机器人关键技术突破与国产自主品牌培育,如何引导更多资源通过并购等方式进入本体和关键零部件环节,是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下需要从产业发展高度来引导企业基于价值链并购。

  伏玉林(华东理工大学):

  大规模兼并重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主要手段。大规模兼并重组面临的困难:(1)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困难重重;(2)地方政府保护降低了低效率企业被兼并的意愿、增加了兼并重组的风险;(3)因产能过剩盈利下降引起的资金压力和金融资本参与阻碍了兼并重组;(4)境外并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建议:(1)改革并规范区域之间横向税收分配,降低地方政府因担心企业被兼并引起税源流失的阻力;(2)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兼并重组结合起来考虑,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为中心;(3)给予兼并企业扩大税收抵扣或税收减免的优惠;(4)落实对兼并重组的融资支持,鼓励金融资本多渠道参与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5)与“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规范和促进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另外,根据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适当引导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