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运用竞争政策去化解过剩产能
2017-08-21 09:04: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刘志彪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经济运行中商品短缺的特征逐渐消失,产能过剩和资产短缺现象日益显现。产能过剩的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宝贵的发展资源,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二是使经济体系继续沉淀资源,这是国民经济粗放发展、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三是有可能引起系统性、大面积金融危机;四是产业生态体系遭到破坏,打乱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行动。当前,中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去产能”作为五大任务之首,可见该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与重要性。缓解和防范产能过剩,对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回顾我国治理产能过剩的实践,可以发现,过去我们不少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和显著,大量的“僵尸企业”不仅“僵而不死”,有的甚至还在不断增加吸收信贷资源、市场资源和物质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个现象主要与软预算约束有关,即与地方政府长期运用包括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等在内的扭曲化的支持手段有直接的关系。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地为属地内的僵尸企业“续命”,主要是因为: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它原因负债率太高,若让其由市场调节自动破产死亡,则地方政府以前通过追加投资、税收优惠、低价土地、信贷扶持等方式给予的前期投入就会打水漂,成为无法回收的沉淀成本;这些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大量的低技能职工,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困难,同时因占据大量的信贷资源,其破产死亡会极大地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状况,也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绩。

  我认为,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需要利用竞争政策化解过剩产能,减少产业内的无效和低端供给。短缺经济条件下,扩张产能需要利用产业政策。现在去产能,政策工具就应该转换为运用竞争政策。竞争政策保护竞争而不是竞争者,它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由此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具体可以通过鼓励企业间的收购兼并去消灭僵尸企业;也可以在竞争中让它们自生自灭,实现市场自动出清。当下的政策取向,要鼓励前者,要把对产能过剩的企业的补贴,转为对兼并重组方优势企业的补贴;对某些产业重点扶持的政策,也应该由对产能的补助,转变为对消费者和用户的补贴,以培育市场需求、扩大市场竞争。另外,也可以通过建立产能竞争标准,去淘汰落后产能。这是在“去产能”中减少行政干预的好做法。落后产能主要有三种:在技术层面,指以落后技术和工艺装备为基础的生产能力;在市场层面,指丧失了竞争力的生产能力;在政策层面,指高耗能、高污染、质量不达标、有安全隐患的生产能力。这样,对前两类落后产能,应该全部交给企业和市场调节。而对第三种落后产能,政府应通过提高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准入门槛来完成淘汰目标,加强规则意识,减少计划意识;加强选择意识,减少指令意识。这是良性产能治理的要件。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和企业家,而不是政府官员。因此,在实践中过分地强调由政府来调结构,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效果的。

  另外一个就是要尽快启动新一轮的技术改造。由国家层面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除了能够在经济周期低谷阶段迅速有效稳定增长、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确保安全生产外,还能够有效清除无效、过剩产能,从而调整产业结构,并为参与国际竞争储备有效技术。技术改造的难点在于钱从哪里来,建议:(1)进行信贷政策支持。把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放出来的信贷增量作为启动我国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活动的主流资金。(2)资本市场支持。对某类计划用募集来的资金,优先或主要投入技术设备改造的IPO企业,可以给予优先上市的资格,以体现政策支持技术改造。也可以对计划用定增的资金投向技术改造的上市公司,可以在排队序列中优先批准。或者,还可以对承诺并购后首先改造企业技术设备的企业放松并购限制。(3)财政政策支持。通过技改专项资金、事后奖补政策、股权投资、贴息等方式支持高端的、有规模效应的、龙头集聚效应的等技术改造项目进行激励,尤其要发挥财政贴息的杠杆效应。

  产能过剩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不过仍然有很多讨论尚未形成共识,比如国内外学者对于产能过剩内涵、评价以及成因、机制的认识就存在差异。总的来看,国内学界对产能过剩的研究,尤其是定量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明显滞后与薄弱,而我国的产能过剩相对于西方一些国家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例如,我国产能过剩发生的背景是工业化尚未完成,涉及的行业范围更广、程度更严重以及除了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外,体制也是影响其产生的重要因素等。这就亟需增加学界对于产能过剩的理论认识,为更有效地去产能提供决策参考。

  程俊杰博士的这本著作,就是对上述要求的一个积极的回应。这本著作是在他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而出版的。在研究中,我鼓励他在转型经济背景下,重点对我国产能过剩的程度进行定量测度;对其成因,特别是产业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对其影响及治理方案进行探讨和设计。他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主要特色包括:第一,在理论上,构建了一个吸纳分析框架,将我国转轨时期产能过剩的成因概括为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进入端和退出端控制”,即政府干预引起的集中进入以及退出障碍所致,进而通过实证研究重点剖析了产业政策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影响,突破了国内关于产能过剩成因研究的视角和论述。第二,在方法上,深入开展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特别是综合运用了协整法以及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对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影响我国产能利用率的因素进行了检验,这也为国内产能过剩的定量测度提供了借鉴。第三,在论点上,经过严密的推导和分析后提出一系列较为新颖的观点,比如产能过剩会由于企业的数量调节直接引起经济波动或者通过要素市场扭曲的中介效应导致经济波动;利用负面清单管理可能是治理中国体制性产能过剩的一种有效路径等。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教导学生,要用全球开放视野去研究产业发展问题,利用产业经济学特有的研究范式去解决其它学科领域中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做经世济民的学问,学以致用。让我深感欣慰的是,在这一理念下,我和我的学术团队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更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新秀。尤其是,2015年成立的、由我牵头的江苏省首批高端智库一一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更是致力于将理论成果应用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社会反响。程俊杰博士的新作,正是利用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解决当前我国最主要宏观经济风险之一——产能过剩问题的。在该书出版之际,我郑重向大家推荐这本新作,希望该书能够对产业经济学创新做出一点边际贡献,对我国当前去产能有所启示,对他的成长有所激励。是为序。

  刘志彪 2016年10月于南京大学安中楼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