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大湾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比较、转型问题
2017-07-13 08:57: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编者按:本周,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组织群内专家、学者们,针对“大湾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比较、转型问题”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我们精选了大家发言中的主要观点发布于这一期推文中,如果你有什么有趣的观点或是希望对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补充、评价,都可以在下方给我们留言哦。

  唐德淼(无锡环研中心):

  扬子江城市群和大湾区城市群,存在不少差异:(1)创新基础和创新主体多维构成不同;(2)外向型和开放经济的构成不同;(3)区域内城市协同或互补性不同;(4)政府服务主动性不同;(5)改革和制度创新不同;(6)经济发展核心主体即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同;(7)人才的构成与作用发挥度不同。

  基于上述差异,扬子江城市群的提升路经是:(1)进一步明确群内城市定位,培育核心极,实现产业异质同构,发挥城市协同作用;(2)适当区划调整,突出扬子江城市群的国内外辩识度和功能定位;(3)进行制度创新改革,打造真正的服务型政府;(4)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在战略新型产业或企业发展方面,要系统地持续发力;(5)要提升民生质量,筑巢引凤,留住真正创新创业企业家等优质富有竞争力的人才。

  陈  东(南京大学博士后):

  一、就全球化的城市来说,大湾区和长三角都具备了这一特点,但动态上有变化。大湾区长期以来有香港这一国际化的开放的自由贸易港,加上深圳异军突起,双核支撑,周边还广州、东莞等城市,具备全球化城市良好基础。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更广泛,但双核驱动性没有大湾区强,主要依靠以上海为中心的“一核”和“两翼”:“一核”指上海,“两翼”一般指南京和杭州(苏州、宁波也可以认为是”两翼”);但长三角多点开花,具有全面发展优势;同时未来城市发展空间更大:南通可以比照浦东发展成为“浦北”明珠,宁波依靠交通连通打造成“浦南”,合肥异军突起将泛长三角“一核两翼”的三角形打造成平行四边形,沿江高铁和宁杭高铁如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进一步打造各种快速通道并产生城市化加速效应。所以,从未来空间发展格局来说,长三角要优于大湾区。

  二、从全球化的产业来说,大湾区的产业和长三角的产业略有区别,大湾区的产业偏重于金融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而长三角制造业则较为齐全。如果从GVC的链条位置来说,大湾区略高于长三角:正如前几天一篇文章评苏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样,这几年长三角企业转型升级步入快车道,以代工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也处在浴火重生的加速转型升级阶段;加上长三角制造业门类齐全,生产能力雄厚,若转型成功将更能代表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能在打造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从全球化的企业来说,大湾区的知名企业占优,但长三角“单打冠军”较多,即大湾区“塔尖”,长三角“底厚”:大湾区拥有如华为、腾讯、百度等全球知名企业,长三角似乎让人耳熟能详的企业不多,阿里巴巴这样全球知名企业较少。但长三角单打冠军较多,全产业链的节点知名企业面广量大,如光电行业的亨通集团、纺织行业的恒力集团、零售行业的苏宁云商、零部件供应商的万象集团等,以及很多不知名的配套行业,这些行业如果将来能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嫁接高科技内核,将会产生遍地开花的效果。

  四、全球化的人才。大湾区吸收人才的环境较好,长三角培养人才的基础较好。大湾区目前在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环境等上,要优于长三角,出现了青年人才、高端人才云集的局面;长三角高校云集,名校扎堆,人才基数大,但没有充分利用“人才产能”。未来长三角如果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加大对高端的支持,完全可以将人才进一步利用起来。对人才的使用,不能仅盯着国外的人才引进,长三角未来需要做好区域内人才的使用,并虹吸国内外高端人才。

  此外,(1)从中国的区域版图来看,长三角更有优势,中国的经济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就处于这条线的中间,连续南北,承东起西,背靠长江流域腹地,外接东北亚和北美;打造“一带一路”向西开放格局中,长三角承担着连接过去的向东开放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向西开放的中介作用;“一路”上同样可以成为连接东北亚和向西南开放的中介点。(2)长三角目前主要在制度创新上弱于大湾区,这也是香港长期以来在制度辐射上的优势所带来的,未来大湾区的优势仍要继续发挥香港的特殊地位,如果香港的制度辐射动力衰减,将会对大湾区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长三角下一步需要在制度环境上有更大的作为,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承担更大的作用。

  何  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1)差异。长三角涉及成员26个,而粤港澳为11个;长三角涉及空间范围为21.17万平方公里,而粤港澳大概为5.6万平方公里,前者几乎是后者的4倍;长三角覆盖人口大概为1.5个亿,而粤港澳大概为9000万,前者大概是后者的1.67倍。(2)共性。两者都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策源地之一,是中国转型升级的前沿阵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系统重要性。

  共性之处,让长三角和粤港澳有了可以对比的地方;然而,差异之处释放出来的信息,就是相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显得过于分散,无法在点上聚焦。这就意味着,相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珠三角的统领性动力源,长三角可能要走一条不同之路,即形成多个发展动力源中心。

  从沿海型发达国家经验看,实施“多湾区城市群战略”是他们的现实选择,如美国的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和大阪湾。对于中国来说,“多湾区城市群战略”应该也是必然选择。目前看,除了粤港澳大湾区外,现在议论得比较多的还有杭州湾(依托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杭州湾确实可以有所作为),然而,这仅仅是长三角南翼的一个湾区城市群,在长江口,包括上海、南通和苏州在内的城市同样能够构筑一个长江口湾区城市群,与南翼的杭州湾形成对位,成为长三角北翼的湾区城市群。

  关于扬子江城市群,其优势在于都是省内城市,劣势在于出江入海口被上海把守。如果不能把上海吸纳进来,就像一个缺了半边脑袋的龙头。近年来,南通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上海的“北大门”,其实,这一定位,尽管相对过去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是,还不够,南通还应有一种大家意识,把上海视为自己的“南大门”,向宁波等城市学习,全面融入、对接、利用上海。当然,这仅仅是上海之于南通的意义。上海之于扬子江城市群,江苏应该把它定位为扬子江城市群的“东大门”,是江苏经济出江入海、走向世界的门户。

  最近看过一篇文章,是对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南沙的定位分析,个人感觉,现在的崇明岛,跟南沙有类似之处,开发强度也不大,是可以大有可为的着力点。

  金心异(深圳独立学者):

  我谈谈两个城市群所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或挑战。一、市场化。如何智慧地推动市场化改革也就抢占了先机,对此地方政府要有清醒的认识:政府力量是有限的,一定要务实推动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力量。

  二,法治化。国家的方向一定是法治国家,无论过程多么曲折漫长。市场经济一定得是法治经济,否则就无法有效运行。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中不朝令夕改,要给别人(投资者、企业、国民)以稳定的预期,要让人敢来、愿意来、来了能呆得住、不害怕(有安全感)、有信心、不想走,觉得别的地方都不如这里。

  三,国际化。两个城市群都是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代表,过去的国际化有很大成就。未来,不要被“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迷惑、冲昏头脑,不要急躁冒进,要更深入地研究国际市场,熟悉国际规则,遵守国际规则,利用国际规则保护自己的利益。

  林学军(暨南大学):

  长三角最大的好处在于制度统一,货币统一。欧盟打造世界最强的经济同盟,就在于统一的市场,统一的制度,统一的货币。统一,开放,带来的活力无限,产品、生产要素进入一国市场,就可以在欧盟内畅通无阻,因此,可以吸引世界的企业、资本,创造全球的财富。

  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问题在于统一。由于一国两制,大湾区内三地制度不同,货币有三种,虽然取消关税,但三地仍然有关卡,商品、货币、人员的流动还是受到许多阻碍。所以要建设好大湾区,深度融合,形成统一的市场,统一的制度,统一的货币是关键。市场和制度的统一在于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的法规、法令,逐步实现开放、统一的市场,拆除所有行政藩篱,促进商品和要素的流通。货币的统一目前也许比较困难,港币目前还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应当逐步统一三地货币,减少交易和投资的成本。三地还要促进人员的流动和交流,如统一的身份证,统一的用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居民可以在三地自由迁徙,自由就业。达到三地紧密的一体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必定会迸发出无穷的魅力。

  颜银根(南京审计大学):

  人类居住区域主要集中在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也在这些地区形成城市。海洋运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从而沿海形成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即使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分布在海湾,也未必能形成湾区经济。湾区经济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城市间的经济关联度较高,专业分工明确,城市形成交叉网络。城市不只是简单的罗列,否则,只能是城市堆,而不是城市群。(2)湾区地理因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新建而改变地理格局,从原来的半封闭状的交通链接变成封闭状,从而大大提高了原有区域经济关联度。据此判断,真正成型的湾区经济目前中国仅有粤港澳湾区和杭州湾湾区,环渤海湾湾区短期内无法形成。由于环渤海湾范围过广,即便是未来,环渤海湾是否能够发展也取决于跨海大桥系列(或隧道)的形状。

  不同于粤港澳湾的发展思路,长三角城市群在现有范围内难以改变地理格局。长三角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向西、向北、向南的地理扩张,重点发展南京和杭州两个次中心城市。

  闫  浩(江苏经信委):

  湾区是由一个或若干相连港湾组成的地理区域,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湾区。湾区经济是临港产业、海岸贸易、都市商圈与湾区地理形态聚合而成的区域经济格局,港口与枢纽城市在湾区经济中发挥辐射与纽带作用。全球知名的海湾有几千个,但真正意义上的典型湾区经济区只有三个,即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

  上海南翼,由上海-杭州-宁波组成的杭州湾是典型的海湾,目前浙江正在联合上海倾力打造杭州湾区经济。上海北翼的长江江苏段(以下称扬子江)一直是内河航道,似乎与海湾无关。但是,“十二五”期间竣工的负12.5米航道疏浚工程已经使五万吨级海轮能够全天候直达南京(过不了南京长江大桥)。因此,扬子江实际上已经成为海湾,江苏的沿江港口城市已经成为海港城市。与典型的海湾相比,370公里的扬子江深入腹地,把上海与沿江腹地紧密联系起来,沿岸城市人口密集,产业基础雄厚,交通网络完善,沿岸城市集内河港口与海港功能于一体,江海联运优势十分突出。江苏省正在编制的扬子江城市群规划应该为扬子江湾区规划未来。

  由此看来,长三角是由中心城市上海与南北两翼的两个湾区共同组成的大湾区。长三角与粤港澳各有所长,长三角的制造业基础强于粤港澳,深圳的创新文化优于长三角,两个湾区都有条件成为世界级的湾区。

  孙国民(南京大学博士后):

  一、共同点方面:(1)都是体制机制的先行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2)目标定位都是世界级城市群,在定位级别上应属于同一层次;(3)都是实践市场经济的区域,无论大陆还是港澳,都不因制度的不同而偏离市场经济体制的取向,只是程度上的差异;(4)新动能培育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基础和潜力,特别是大学科研及学术优势,也包括中国最好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企业;(5)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队。

  二、不同点方面:(1)制度差异性。粤港澳大湾区存在广东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香港与澳门资本主义制度特区“一湾两制”的“制度混合”特点。(2)开放度不同。广东和港澳较长三角先行一步,开放优势的增长相较长三角有所削弱,但开放存量优势依然高于长三角;此外香港的“国际联系人”角色是目前国内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3)国土资源及经济实力不同。长三角城市群涉及26市,国土面积 21.17万平方公里,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约14万亿元,总人口1.5亿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9市以及港澳,总面积约占长三角城市群面积的1/4,生产总值约10万亿元,人口约为9000万人。(4)发展质量不同。长三角总量大,但在人均GDP方面大湾区占相当大的优势。此外,香港、澳门是中国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深圳是中国最强的创新驱动强市及制造业强市,广州制造业也相当强悍。总体上看,产业优势粤港澳大湾区胜出。(5)动力支撑不同,特别是教育科技支撑差异显著。从高校上来看,尽管香港的高校在国际排名中占有优势,但在国家定位和实质性国家地位及贡献上不及长三角C9大学实力(好比台湾大学国际排名很好,很多年份超越北清,但不能说明他就是中国第一,更不能说明他的实质性科技贡献第一,如果真的是实质性第一的话,台湾的科技就应该超越大陆,显然不可能。上述判断基于此),因此教育科技支撑长三角胜出;但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胜出。从市场主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大(大企业)、好(好企业)、高(高水平企业)、名(著名和知名企业)、强(实力强的企业)”企业少,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胜出。上述分析还说明,长三角教育科研优势转化不足,大湾区教育科研承接优势明显,对生产力促进作用明显胜出。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