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关于扬子江城市群几个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2017-05-26 09:01: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倪郭明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扬子江城市群这一战略性构想的提出,首次将大江南北8座城市放在一张蓝图上,以400公里扬子江黄金水道为主轴,综合规划和强力推进融合发展,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有关扬子江城市群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亟需深入探讨并统一认识。

  

  跨江融合是扬子江城市群最大难关,务必着力破解

  跨江融合是扬子江城市群最为关键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一方面,江苏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南北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长江天堑的阻隔。让天堑变通途,让两岸融为一体,何其困难。另一方面,跨江融合也符合现代滨江城市发展的规律。

  滨江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更好地利用岸线资源,更大地拓宽城市空间,只有跨江才能得到发展,中外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韩国的首尔跨越汉江两岸,24座跨江大桥把两岸融为一体,从而成为韩国最繁华的港口城市,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汉江奇迹”。英国伦敦跨泰晤士河,上海跨黄浦江发展,广州跨珠江发展,杭州跨钱塘江发展等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从长江流域看,武汉的跨江发展较为典型。武昌、汉阳、汉口3个城镇原本隔着长江和汉水相望,建国后3镇合并为武汉,60多年的融合发展,造就了一座“九省通衢”的中心城市,并带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兴起。近年来,安徽在打造皖江城市群的进程中,将江北的无为县划归芜湖市,含山县、和县划归马鞍山市,意图打造两座跨江城市。从扬子江城市群看,近年来,南京多次区划调整,将江北浦口、江浦、大厂、六合等区域进行了有效整合,跨江拓展了城市向北发展的空间,优化了资源配置,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

  让长江两岸部分地区合并为一座城市,在一个行政区内推进跨江融合,是一个现实的、可靠的选择,也是中国现有体制下的必要选择。区划调整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但是,要实现真正的跨江融合,必须痛下决心。2004年,江阴、靖江两市在全省首创跨江联动,被誉为“聪明人的精明之举”。作为全省的试点,省市县3个层面极尽所能,做了大量推进工作,派出干部交叉任职、两市市内公交并线、共建江阴-靖江园区,又在市场、金融、通讯、文化等多个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并轨措施。但是,这毕竟是两个行政区之间的联动,不可避免存在两本账、两条心。江阴靖江两市14年的实践证明,跨行政区的“软融合”缺少内在驱动力,难以成功。

  因此,建议对江苏沿江8市进行必要的区划调整,在集中打造宁镇扬都市圈的同时,再打造3座跨江型城市。具体的建议是:

  泰州南进,跨江融入苏南。

  常州北进,跨江辐射苏中地区。

  无锡北进,跨江辐射苏中地区。

  

  快速交通网络建设是前提和基础,亟待强力推进

  便捷的交通体系,是城市群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城市群的共同特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以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为纽带,推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打造1.5小时通勤圈”,将高铁环和过江通道建设摆在了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的位置。但是,由于扬子江城市群的提出,在时间上落后于十三五相关规划的编制,高铁环和过江通道建设的难度较大。目前,虽然省市两个层面做了大量工作,两岸城市及民间呼声很高,但国家层面尚未正式响应,至今未列入相关规划或工作计划,进展不能令人满意。

  近期,我们就快速交通网络对城市吸引力的影响,调查了部分招商人员,大家纷纷反映,高速铁路是集聚高端要素的重要前提,也是城市之间沟通交流的便捷纽带,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最佳载体。而从现有已确定的高铁规划看,泰州是扬子江城市群唯一“被遗忘的角落”。一个没有高铁的城市,会成为现代快速交通网络的孤岛,不仅引不来好项目,更谈不上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如果快速交通网络建设这一前提条件滞后,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必然会滞后,甚至可能成为空谈。

  建议高度重视高铁环和过江通道的建设,组织精干力量加快推进,将省十三次党代会的这一决策部署尽快化为现实。同时,在建设更多过江通道上超前谋划。

  叁

  扬子江城市群两头“肥”,中间“瘦”,必须中心开花

  断裂点理论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按照其运算公式,以泰州为基点,我们测算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四座城市的辐射距离,分别为:160公里、90公里、100公里、64公里。这个吸引力,还没有把大江的阻隔计算在内。

  可以印证“断裂点理论”的是,南通正在和上海融合发展,成为其“北大门”。扬州、镇江的西部地区正在和南京融合,打造宁镇扬都市圈。这样,南通势必会向东向南发展,扬州势必会向西向南发展,镇江势必会向西向北发展。而常州、泰州两市,以及扬州、镇江两市的东部地区、南通的西部地区这片广阔区域,大多处于“断裂点”上,有可能成为扬子江城市群的“洼地”。

  扬子江城市群是一个带状城市群,应坚持多核心带状扩散路径,以求整体提升。要打破扬子江城市群“两头肥壮,中间瘦弱”的格局,需要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在政策和工作力度上予以倾斜,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多个过江通道建设,打造一个跨江发展的城市组团,在扬子江城市群中“中心开花”。

  再从城市群的发展远景看,中部地区的作用更为重要。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首先是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北翼的跨江发展高地,进而辐射带动苏北腹地,推进江苏全省的协同发展。所以,苏中南通、泰州、扬州三市既要接受苏南的辐射,还要承担南北传导的重任。目前,东部和西部分别以上海和南京为核心的都市圈已经启动,东西两头南北传导功能比较强大,而中部城市南北传导的功能较弱,需要尽快补上这个“短板”。

  建议在扬子江城市群中部地区跨江融合上更多着力,加快打造具备较强集聚辐射力的锡常泰都市圈。

  肆

  泰州是城市群中部南北传导的枢纽,需要重点关注

  如上所述,泰州处在扬子江城市群中南北传导的重要节点上,责任比较重大。同时,在扬子江城市群中,泰州的发展还不够充分,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排名靠后,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加速崛起。

  对泰州而言,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有利于加快融入长三角核心区,有利于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加快城市特色的塑造彰显。但同时,由于产业比较优势不足、中心城市发展不充分等原因,泰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被边缘化的隐忧。泰州与上海、南京的距离过远,很难成为这两个都市圈的成员。与苏锡常都市圈隔江相望,一时也很难跻身其中。有专家提出“通泰盐都市圈”的构想,但这个都市圈缺少“带头大哥”,南通、泰州、盐城大体处在同一个发展阶段,发展不足是共同特征。这三座城市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更重要的都是要接受江南的辐射,跨江融合。

  我们在梳理泰州建市21年来城市定位的演变历程,总结全球五大城市群发展规律,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议泰州打好“五张牌”。

  一是放大跨江融合优势。泰州是沿江8市最早探索跨江融合的地区。目前,江阴—靖江园区建设已有14年,江阴—黄桥园区建设已有4年,泰州在跨江融合上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要继续放大这两个园区的效应,以打造“长江下游城市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与苏州、无锡、常州积极沟通,共同编制跨江融合“十三五”专项规划,组织两岸市、县、乡镇、园区等多个层面,在产业对接、园区合作、飞地经济开发、基础设施共建和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错位融合、全面融合,并成为江苏中部强有力的南北传导纽带。

  二是优化基础设施条件。积极争取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和泰常过江通道的早日实施,并超前谋划更多的过江通道。进一步加快市内快速路网的建设,重视境内高铁和高速公路枢纽建设,将全市工业园区和重要城镇,尽快全部接入快速路网。与南通、扬州、盐城积极合作,将江北4座城市的干线公路接轨并网,强化与城市群内外的全面融合。

  泰州是长江AB级航道的分界点,泰州港是江、河、海交汇换装的重要港口,泰州长江岸线的宜港条件仅次于南京和苏州。要以“港口名城”建设为抓手,尽快做大做强港口主业,提速发展港口经济,推进长江下游江海联运中心港建设,推动泰州港由喂给港和转运港向大型深水直挂港转型,打造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和配送基地。

  三是做优特色现代产业。泰州去年造船完工量分别占全省、全国、全球的48.2%、20.4%、7.24%,泰州医药产业已形成千亿级的规模。要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打好大健康产业和高端船舶制造业两张“王牌”。打造大健康产业集聚示范城市,在“医、药、养、游”四大方向形成特色,全力打造长江流域康复养生旅游目的地。同时,把泰州打造成全球知名的集船舶制造、船舶拆解、船舶配套设备制造、船舶研发设计、船舶检测、船舶管理、船舶交易、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航运金融为一体的修造基地及交易中心。

  四是集聚创新优质资源。泰州拥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等一批创新资源,需要认真把握,善加利用,大力推进;要善于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努力将19个产业集群转化为创新集群;在深化“三张券”等人才激励政策的同时,通过离岸孵化等方式,加大柔性引才力度。特色小镇是集聚创新资源的高地,可围绕泰州的优势产业,打造承载创新要素的新载体和新平台,做大医药、船舶、不锈钢、特色农产品等重点产业的全国乃至全球展示、交流、交易平台。

  五是彰显水乡生态特色。在扬子江城市群中,泰州的湿地生态环境最具特色优势。里下河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湿地之一,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核心区在泰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水乡风情,是泰州最富魅力的生态品牌。可联合南通、扬州、淮安、盐城四市,共同编制里下河湿地保护开发总体规划,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打造养老、观光、康疗、高品质农产品、水上运动等富有里下河特色的产业,将泰州建设成为扬子江城市群生态经济聚集区。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