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中美贸易百日计划:如何降顺差
2017-04-26 08:54: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本周,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特邀对外经贸大学胡钟中老师主持专题讨论,胡钟中老师组织群内企业家、学者以及各领域专家针对“中美贸易百日计划:如何降顺差”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我们精选了大家发言中的主要观点发布于这一期推文中,如果你有什么有趣的观点或是希望对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补充、评价,都可以在下方给我们留言。

  中美贸易百日计划:如何降顺差

  胡钟中(对外经贸大学):针对中美百日计划,中方目前提出降低顺差和放开部分投资限制。预计降税将有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开放农产品进口、降低中间品进口税率、降低汽车关税以及限制污染企业出口。个人觉得降低顺差方面可以谈:

  (1)哪些领域该降,哪些不该;

  (2)是否会对其他国家双边起示范作用;开放也许会对其他国家双边起坏的示范作用。个人认为美方最希望的是数字贸易开放,如允许信息跨境流动还有开放投资, 中方因为担心数据跨境流动造成监管问题,不会同意开放。因此要求美国放宽高科技限制会造成美方要求中方对等开放。

  (3)顺差变逆差可能性。中国1月贸易顺差1478.9亿,但2月贸易逆差604亿,同时中国贸易增加值较低。根据商务部的《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中国出口机械制造产品、电子类产品,同时商业服务出口也是顺差的重要部分。其中前两项国内增加值含量较低(400~700美元)。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为621美元,美国为850美元,欧盟、日本则介于700~800美元之间。并且根据报告,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中欧贸易顺差、中印贸易顺差分别下降54%、56%和36%左右。

  刘志彪(长江产经院):中美双方启动“贸易百日计划”,总的意图是纠正“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中美贸易失衡格局,或者通过扩大美国对华互补性出口、或者降低中国对美竞争性出口,来降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这一计划的努力,如果出现零和游戏,即中国贸易和实体经济受损,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最好的格局是:美国开放和加大对我民用高技术、相关产品和设备的进口限制,由此使中国的扩大内需战略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进行。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经济周期的底部阶段,是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最佳时期。如果美国能够为中国开放民用的高技术进口限制,国家也可以顺势而为地制定对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税收抵扣政策,如在进口设备一次性全额抵扣的基础上,可以按1-2倍的比例进一步给予抵扣,以及实施技改全额贴息等等,必将主推产业大规模转型升级。

  方勇(南京大学):畜牧业产品进口有潜力挖掘。服务业准入也有空间。因为传统的服务业如旅游、运输、建筑施工等中国一直优势明显,而美国有优势的金融、信息、知识产权等又不能顺利进入中国。

  司增绰(江苏师大):(1)提高进口民用科技类产品进口是一个好的切入点。目前很多商品尽管不在海关进口限制目录中,但是受到很多监管,例如食品类就需要许可证。中国边境后贸易壁垒严重,应该加强便利化程度以扩大商品种类增强竞争。美国能否在消费类(民用)科技产品方面放松对中国出口限制,一方面扩大对中国产品出口,另一方也补我国这类产品性能、功能、品质低的短板。

  (2)美国再工业化的成本肯定是比较高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是否能够参与到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中去。

  (3)服务业开放,应吸取零售服务业开放的教训。零售服务业是我国最先开放的服务业,在国有零售业还未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民营零售业未能起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尤如河岸溃堤。如今,国有零售业几乎无存,民营零售业在跨国零售品牌挤压下艰难成长。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是大势,但先对民资开放很重要。

  唐德淼(无锡环研中心):

  方法一,通过技术贸易谈判等方式,增加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我国高技术产品或服务的进口份额;

  方法二,扣减在华外资机构产品或服务出口份额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核计"份额(按相应标准适度扣减),或改变外资产品或服务出口的“核计”方法。

  杜运苏(南京财经大学):增加值核算,特朗普不认可。高科技出口限制,因为中兴刚刚被罚款,中国要求美国开放的底气受影响。目前看,农产品,牛肉等放开进口是一个选择,如何在短时间内见效还面临诸多挑战。李总理在澳洲访问,也提出放开牛肉和活牛贸易。因此存在替代效应。同时农产品、牛肉等进入市场被消费者接受需要时间,而且占中美贸易额不大,可能我们出口还是重点。自愿出口限制,这个在美日贸易中曾经被采用,我们可能也要做好心理准备。

  张少军(厦门大学):第一,美国能源产能潜力巨大,中美能否达成协议,增加中国从美国的能源进口。第二,在高科技方面,还是希望美国放宽限制,否则美国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缩小贸易逆差事倍功半。

  王丰(江苏东鋆科技):短期看中国贸易顺差本身面临进口成本抬升的挤压,如果中美顺差过快收敛,可能阶段性削弱人民币的基础。钢铁方面:特朗普限制钢材进口的努力面临两只拦路虎,一是美国国内钢铁价格位于全球最高行列,二是美元走强导致进口成本下降。

  一百天计划,两国出发点不同。中国的出发点:美国逐步减少对高精技术的出口限制,把军民两用的高端技术装备出口或者转让我国。而美国的出发点:1.向中国出口农副产品和有优势的工业产品(如汽车),希望中国降低关税,增强美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希望金融、通信、石油化工等垄断市场向美国开放。这一点对国内改革也是一种倒逼,与其被动的接受美国的要求,倒不如积极主动的逐步放开垄断。第一步首先对国内民营企业开放准入,待民营企业站稳脚跟,第二步再向国外企业,包括美国企业放开准入。

  目前美国在朝鲜半岛,有求于中国,在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下,双方对一百天计划能够达成的共识相当多,达成的机率相当大。希望此次中国名正言顺地提出具体的要求,而不再是遮遮掩掩,谈而不决。

  美国政界有个观点:百日计划的出发点,是增加美国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而非限制中国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对两国政府和民众,都是双赢。所以百日计划,不是堵,而是疏。不是减少流量,而是增加流量。这就要求两国政府努力消除贸易中存在的壁垒和障碍,为加大流量而努力。

  孙军(淮海工学院):中国出口美国的很多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例如服装、电脑等大件,而美国出口中国的大件,飞机、汽车和大豆等却可以被替代,因此美国对中国制裁一定是两败俱伤,美国最好的举措是放开高科技行业的出口,其次是让中国企业兼并美国企业,再次是寻找美国新的优势产业对华出口。

  周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我国全年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885.2亿美元,其中出口786.6亿美元,实现顺差688亿美元,主要在图书影视等方面,但是在文化内容创新和核心动画技术等方面有待提高。

  程鹏(江苏巨和实业有限公司):进口美国牛肉,对降美中贸易逆差仅具象征意义,一是因为澳新、加拿大、阿根廷牛肉其实比美国货更好,二是进口美国牛肉要越过心理门槛:美国牛肉来自疯牛病疫区。进不进口美国牛肉,对美国而言更重要的其实是触碰中国的游戏规则底线:在中国养畜业添加瘦肉精是犯罪行为,美国适量添加瘦肉精是公开合法的。

  美国是世界最大最强的保健品生产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保健品消费国同时也是保健品生产经营充斥劣质品的暴利市场。其实我们不需要一个比美国FDA更严的标准,我们只需要一个与美国FDA同等的标准并同样力度地去执行就行了。这样,既保护了中国人民的健康,便利了中国人民的消费,又能较明显地降逆差。

  美国是世界最强的癌症等新药的生产国,我们尽量要实现此类救命药的专利新药和仿制药在中国的同步上市,不能让这类药成为特权药,也不能让少数利益集团利用现有法规继续谋取暴利,在贯彻人道主义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为实现中美贸易平衡做贡献。

  张远鹏(江苏省社科院):鼓励企业走出去,构建“一带一路”在低成本国家,友好国家进行组装,加工再出口美国,减少中国顺差,实现顺差转移。

  彭本红(南信大):百日计划其实是相互开放市场的谈判。美国希望中国开放金融、投资以及一些敏感的领域,中国则希望美国开放一些高科技领域以及放松管制。这次谈判对中国是一个机遇,比如在卫星导航以及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中国可以要求美国放松在军民两用品以及无线、芯片、软件、安全、雷达等高科技领域的限制;在美国再工业化方面,中国可以要求其在基建、中企并购方面,要求美国给予更多便利。当然中国也可能会做出更大的让步,比如金融投资领域,以及进口更多的美制产品。如果让步的尺度把握得好,这种谈判会达到双赢效果。

  崔卫东(蓝鲸咨询):适应美国政策,提出中国方案,倡导产业治理,引导全球价值链。中美百日计划,面临美国产业政策重大变化的挑战,也面临重大机遇,谈判是相互的。中国政府部门和智库专家要提出中国方案,在中国谈判代表谈“美国方案”的同时,也让美国谈判代表谈“中国方案”。

  1、梳理商品与服务的产业价值链。建议设立“国家产业价值链分析研究项目组”由刘志彪教授领衔、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为平台、汇集全国专家(大约2000人左右)用不超过30天时间,对65个产业部门、97种商品不超过1000个细分商品的产业价值链进行梳理,重点梳理国内生产、商品销售、商品进口、商品出口情况。分析研究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贸易政策变化2017-2020年每个细分产业每年对我国细分产业的影响。

  2、对接国家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以构建大国消费、紧迫内需、转向高端的国家价值链为导向,分类拆除国家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隔离墙,建立中国积极参加构建全球价值链模型。分别研究巧妙利用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贸易政策变化,对中国每个细分产业参加构建全球价值链的模式、路径和政策,在45天内形成每个细分产业参加构建全球价值链的思路。

  3、主动做出有利于构建国家价值链、适应中美贸易平衡的出口政策。中国初级原料进口、初级材料出口,给能源、大气环境、水环境带来很大压力,造成雾霾等影响。大量钢材、成品油出口政策,本身就需要审视。

  4、增加高技术商品和服务进口的要求。以电子通信类和装备信息技术商品为重点,增加高技术商品进口端的技术含量,促进美国对华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建立“加工贸易出口”的增加值考核指标,在谈判中交流沟通。

  5、设立央企、地方国企、民企三管齐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总承包公司。主动、积极参与美国为代表的新一代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把中国企业家应用自如的PT、PPP等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推向全球。

  6、一些细分产业领域进入美国制造,增强领导型企业引导或主导全球价值链的能力。鼓励曹德旺们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布局制造工厂和产能,培育领导型中国企业。

  7、改革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外贸、内贸、制造、研发等五龙治水、部门分割的产业价值链管理体制,以构建国家价值链、参加构建全球价值链为目标,协同政务、协调政策,在中美百日计划中,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的构建产业价值体系,引导企业增强全球竞争力。

  陈柳(江苏省社科院):这次百日谈判,主要还是解决贸易顺差和增加美国对华出口的问题。中国之所以同意百日谈判计划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原因:

  1.总书记在系列讲话的数篇文章中指出,要防止修昔底德陷阱陷进,中国需要缓和的中美关系,过去对美强硬的方面主要是出于防御;

  2.减少对美贸易顺差、增加对美出口是中国可以选择的让步领域。作为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终究要转型向内需驱动的国家,当前放弃追求顺差数量是历史性的策略。但是有些方面经济冲突是中国较难承受的,比如美国对中兴的制裁不是限制其出口,而是威胁限制美国厂商向中兴出口不可替代的关键投入品,使其产品都无法生产,这种情况才是中国无法看到的危险局面,所以选择降低顺差的谈判我们可以接受;

  3.中国多年希望的增加对美高技术产品进口的愿望,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可能有松动。限制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有意识形态的原因,恰恰特朗普不属于传统建制派;

  4.中国增加对美部分产业的进口,或许可以敲打一些与美国部分产业优势重叠、同时中国不太喜欢的国家,比如韩国的汽车业。

  翟太煌(山西证券):消除或减少赤字,说白就是增加对美进口。短期以商品或服务为主,中长期以教育及科研为主。融入国际高端分工和完善提高国内分工是选择商品及服务的标准,而缩短中美教育及科技之差是中长期目标。

  卫战胜(湖南军民融合投资基金):只有消化以色列才能消化美国。从贸易总量来说,中国是以色列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保持较大顺差。一直以来,中以合作多在传统的以色列优势领域如农业、科技、医疗、工程技术等。现在,中国希望得到以色列高技术行业的合作,包括生物技术、水技术、医药技术、清洁技术、替代能源技术、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等。

  我国要发展以产商融相结合的高端服务业,才能让我国在全球工业价值链治理中谋求有利位置。若能利用产商融结合模式在全球不断扩展其战略资源的边界,并采取截断价值链、技术转移片段化等方式,长期坚持下去,必将牢牢掌控产业价值链的全球治理和整合,并以此突破世界列强给我们设置的产业围拢。

  林学军(暨南大学):我个人认为减少中美贸易逆差,应当是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不应当是中方单独行动。双方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合作:

  一、加强与美方的沟通。我国的海关、商务、统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以外贸附加值代替原先的进出口总额向美方说明我方贸易顺差的真实情况,中美贸易的顺差,其实是依据两国的比较优势,分工合作的结果,顺差在我方,但利益在美方。

  二、增加对美国产品进口。认真研究我国所要的关键核心产品,紧缺商品,例如:飞机、CPU,对这些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降低关税,鼓励进口美国货。同时要求美方放松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这是美方的贸易优势所在,减少美方贸易逆差,主要靠其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而非农产品出口。

  三、增加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中国对美国的投资近年有大幅增长,但由于美方各种限制,中方投资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以市场准则扩大中方对美国的投资,例如,中国有优势的核电、高铁投资,也是减少逆差的有效途径,希望美方给予配合。作为互惠的措施,中方也可以有序开放一些美方有优势的服务行业,准许或扩大美方在中国的金融、法律服务、电讯、教育的投资,双方相互开放市场,减少逆差。

  刘建森(徐工集团):中美百日贸易平衡计划:

  1、中国增加进口,如100架客机、50吨牛肉、10万吨奶粉、1000万吨玉美,当然也提出50家F22、1个航母编队等武器采购清单,可以大幅度消减贸易逆差;

  2、中国对于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如钢铁、橡胶、太阳能板等,征收污染税或资源税。

  王修志(广西师大):限制出口、增加进口,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争端的主要解决方案,再辅以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最终导致日本"失去的二十年"。30年后的今天,同样是始于"巨额贸易逆差"的中美百日磋商,美日案例教训值得警醒。

  一、双方利益视角:需通过谈判促成两个共识

  1.贸易非均衡的解决应建立在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其重点不在于顺差方的出口限制,而在于双方取消不合理的贸易限制。具体而言,当务之急是美方在高技术设备领域取消对华出口限制,充分释放其比较优势;在其他贸易领域,双方应检视各自的补贴政策,真正形成公平透明的竞争格局。

  2.在双边经贸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中美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制造的重新崛起,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对方提供资源支撑。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中方的市场资源优势,美方的技术资源优势,是双方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二、中方利益视角:需坚持三个判断

  1.内需是开放和发展的基石。无论是在中美双边经贸活动中,还是在区域或全球开放进程中,强大的内需都应该置于首位。从现实格局看,美方对于中方市场需求的强度应高于中方对美方技术需求的强度。

  2.以进口和开放促国内相关产业转型发展。中方自美方的进口,以及投资领域对美资的开放,既要遵循对等公平原则,同时更要坚持国家利益原则。立足当下及长远,国家利益的获得不在于强调封闭保护,而在于产业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真正成长。

  3.磋商中的规则意识。百日磋商,表面上是围绕贸易非均衡主题,实际上则是游戏规则之争。特朗普上台后,无论是对其传统盟友,抑或是对于区域和多边贸易体系,他都谋求突破,从而确保其所谓的美国利益。中方基于长期战略,也必须谋求在国际经济秩序中更强大的话语权。在策略上,中方在谈判中可基于维护多边体制,同时融入自身规则诉求。

  基于上述原则,在具体磋商中,可技巧性地聚焦于:(1)统计口径的差别与统一;(2)贸易顺差与贸易福利的差别;(3)美方对华技术出口限制给自己带来的贸易利益损失;(4)美方对中方资本的诸多歧视性待遇;(5)命运共同体思想及中方不谋求威胁乃至取代美方地位的立场。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