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创新驱动促进江苏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2017-03-27 08:53: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郑江淮

  江苏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将我省沿江地区战略定位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作为我省实施《指导意见》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贯彻落实《实施意见》过程中,沿江地区呈现出政府积极推动、引导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顺应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和经营模式,创新意愿和创新需求得到释放,产业呈现深入、广泛的转型升级趋势。

  1.沿江各地方政府围绕《指导意见》对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七个方面的行动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创新条件、产业特征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确定本地的战略定位,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在创新载体、创新机制、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吸引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实践,有效地激励和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问卷调查,以苏州、常州、镇江、南通为例,2015年《实施意见》发布后,两地针对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七方面行动要求,分别制定了58、29、15、61项政策性文件,分别发生了51、23、26、53项标志性事件,局《实施意见》布置的各类行动要求之首。其中围绕“打造自主创新高地”、“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这两方面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和标志性事件数量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1%、36%。这充分显示了各地方政府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拥有较多的政策手段、加大的政策空间以及较多的政策创新。

  2.在《实施意见》落实之后,沿江各地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各项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创新驱动指标增长速度略快于产业转型升级指标。

  据问卷调查统计, 2016年与2013年相比,在创新驱动方面,各项指标增长率平均水平24.8%,其中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增长率为40.6%,工业研发投入占比增长率为31.6%,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率为2.1%,各项指标2016年预计分别达到3.3、2.9、53.2。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各项指标增长率平均水平为19.1%。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增长率为6%,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新型生活服务业占比增长率为12%、40%、8.4%,各项指标在2016年预计分别达到41%、8.4%、2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增长率12%,达到了43.4%,先进制造业产值占比增长率为24%,高效实施农业占比增长率为13.1%,新能源占总能耗之比增长了73.1%,各项指标在2016年预计分别达到47.1%、27%、4.5%。上述增长率表现反映了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较快,转型升级空间还有较大的空间。

  上述指标在沿江各地区之间差异呈现“投入指标差异小、成效指标差异大”的特征。创新驱动投入指标,即研发投入占比差异较小,创新驱动成效指标,即科技进步贡献差异较大。在产业转型升级指标差异上,反映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信息技术投入的指标,即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在地区间差异较小,而在转型升级成效指标上,例如先进制造业产值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上,各地区间差异较大有关。转型升级成效指标在各地之间较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各地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地区间“投入指标差异小、成效指标差异大”的特征,进一步说明了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着显著差异,可以通过加强创新区域一体化,提升各地区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更多的企业转型或升级成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在地区间更为均衡地、更有效率地、进而在更高水平上发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资源配置的作用效果。

  3.企业创新需求在《实施意见》落实前后明显增强,进入了自主创新阶段,但是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后劲减弱。

  《实施意见》落实正处于经济下行时期,沿江地区企业经营效应稳重有降,但是创新能力在稳重有升,生产经营信息化程度迅速提升。据沿江企业1500多份问卷调查,2013-2016年间,企业从业人员负增长(-7.9%),但是大专以上人员占比和研发人员占比却稳重有升,增长率分别为16%、9%,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之比增长率为5%,达到10.13%,软件和管理系统投入占主营收入之比增长率为56%,达到4.11%,互联网采购额占比和互联网销售额占比的增长率分别为59%、45%,达到11.4%、11.6%。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销售占比增长率为13%,从2013年48.6%上升达到55%, 可以说,沿江地区企业创新进入到自主创新阶段。

  从各类企业之间比较来看,信息化程度差异较小,研发投入占比差异较大,其中主要是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开发区企业内部差异较大引起的。相比而言,小企业内部在研发投入占比上差异较小,原因是其占比明显小于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在增长率上却明显高于后者。在《实施意见》落实后企业在回答是否建立专门研发机构、是否有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是否有新产品投资和设备更新投资等创新驱动问题时,小企业回答“是”的企业数明显小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企业,但是回答“是”的小企业数量的增长幅度却明显高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从企业“走出去”和国内转移情况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开发区企业“走出去”的企业数(平均为76家)以及“走出去”企业数与国内转移企业数之比均(90%)显著高于小企业(分别为55家、62%),相比而言,小企业在国内转移数量上要高于大中型企业和开发区企业,在转移方向上小企业倾向于在苏南或向南方地区转移,大中企业则倾向于向苏北或南方地区转移,两者很少有向苏中地区转移的表现。这些差异充分说明了,小企业在创新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有了较强的创新需求,促进这类企业通过创新驱动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企业应成为提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地区分布上,苏北和苏中地区应更为主动地利用《实施意见》政策,吸引苏南和上海创新型小企业,促进其快速成长。

  4.传统产业对创新驱动的投资动力不足,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对政府促进创新驱动的政策需求显著差异化,地方政府在落实《实施意见》中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

  从企业对各地方政府落实《实施意见》的各项政策性指导和扶持的文件和措施反应来看,小企业在知晓政府《实施意见》的各种途径上要明显弱于大中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环保、设备更新投资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没有明显地感受政策的影响和变化,相比之下,大中企业对这些方面的变化感受较为强烈。在对获取政府下一步改革和资金帮助上,小企业最迫切的前五项需求是设备更新投资、人才引进、研发、建设用地和信息化投入,而大中型企业最迫切的前五项需求是研发、设备更新投资、人才引进、信息化投入和环保。

  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对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从问卷调查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方面表现:

  “打造自主创新高地”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区域创新一体化步伐缓慢、科教资源未有效转化、科技奖励经费偏少、高层次载体平台不足、人才集聚度不高;房价上涨过快,不利于高端人才流入;传统产业占比高短期内不会改变,企业创新意识不足,创新氛围不浓; 政策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需求对象提供服务。

  “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企业对两化融合认识不到位;经济下行压力大,无多余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投资处于观望状态,尤其是传统行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流程管理缺位、企业管理与信息化两张皮、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关键能力不足,缺乏两化融合资金;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参差不齐,各产业信息化水平不平衡,信息化人才缺乏;缺乏集成化系统应用,平台建设扶持力度不足。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园区市场化步伐缓慢、园区项目储备支撑不足、用地指标落实难、发展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有些园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常常因项目环评问题而进展缓慢,生物医药及其相关产业配套不足。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对服务型制造理解不够,对工业设计不够重视,投资处于观望状态。

  “建设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方面存在问题是:在光伏电价下调的背景下,对新能源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大,存在着对政策缺乏了解的现象。

  “推动现代化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土地流转成本高、机房机库建设面积大、审批难;农产品供给结构性调整难度大、扶持政策连续性不够、项目实施方案修改缓慢;农业三集发展基础不坚实,加快都市农业思路不清晰,发展步伐缓慢;耕地资源分散,农业劳动力资源质量低,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发展缓慢,产销信息不对称,农业安全环境负荷过大,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农业灾害频发,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压力大;有些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指标用地难以解决。

  “促进产业转移与区域协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产业转移中企业的市场导向过度,政府引导不足;科教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还未能有效地将科教资源转化为周边地区产业发展优势;上海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高端要素流失,周边地区围绕高端要素和项目的恶性竞争有加剧的趋势,区域协调与合作不充分。

  下一步工作的对策建议:着力优化沿江产业结构

  《实施意见》落实恰逢处于经济下行和产业转型时期,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投入约束和成本持续上升,企业盈利状况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尽管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阶段,但是支持技术、产品与市场创新的研发和信息化投资动机和能力不足,增长缓慢。由此对对知识密集型生产要素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增长缓慢,进一步限制了研发人员、创新规模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快速增长。

  根据《实施意见》制定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的目标,下一步沿江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着力点应侧重于一个中心,即充分降低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过程的企业创新、投资和产业转移中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在两个方向上充分挖掘《国务院指导意见》带来的政策红利,一是加强沿江地区交通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基础性设施建设和资源再配置,充分降低企业的物流、研发和信息化的外部成本,增加人才、设备更新、专利等高级要素供给的激励范围和强度,二是加强跨江、沿江上下游联动和合作,最大限度地再配置沿江地区空间资源,有序地实施产业转移、吸引和创新。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

  1.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转移和创新一体化步伐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创新要素流动、转化和产业化。

  ——加快宁镇扬轨道交通建设,充分利用南京科教资源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潜力。

  ——增加跨江融合、与上海形成互补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强化跨江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强对上海产业转移、科研成果孵化与产业化研究,选准切入环节,形成互补发展,跟踪上海年度产业调整动态,组织相关推介招商活动,力争一批批先进适用项目落户集聚。

  ——沿江港口资源整合本着“合作共赢、共创价值”的原则,引进有航线资源、有货源优势、有管理经验的“物流+制造”企业,采取独资、控股、参股等多元投资方式建设、经营码头。

  ——积极拓展港区服务经营领域,推进港区服务中心建设,构建核心港区公共信息智能化平台,以港口信息资源为依托,实现企业、客户、管理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和作业联动,大力拓展港口物流增值服务、商贸服务和保税功能,从而有效辐射内陆地区。

  2.两化融合建设要加强政府引导、资金扶持与人才培养。

  ——加强对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专项辅导与政策、资金支持,扶持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促进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的面上推广

  ——顺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网上交易市场发展趋势,加强公共信息智能化平台、电商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支持现代农业的农产品收购、生产、仓储、加工、销售、物流一体化电商服务平台的建设。

  3. 园区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大对配套企业的筛选、引入和鼓励力度,为优质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发展提供土地指标,突出园区发展主体,建立部门合作体系。产业集群发展侧重于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为之提供良好的人才吸引条件和发展环境、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公共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农业园区规划,对市县级下放规划方案优化和修改的权限,突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休闲、生态、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园区发展转型升级。

  4. 按照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要求,解决农业生产用房等建设审批难的问题。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品牌农业,推进优质优价,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建立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示范县市。继续加强农业基础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力度。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农药配送、水稻育秧、植保化除、农机作业、动物防疫等专业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作者简介:

  郑江淮,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