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关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这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此,要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并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各环节中,为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丰富教育内容,体现时代特征
强化思想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其贯穿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人们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加强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加强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通过介绍国家发展成就、分析国内外形势、解读国家政策等措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家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民俗传承、开展文化活动等形式,引导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革命历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组织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公祭日、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引导人们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推动话语体系转变。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由宏大叙事向细微叙事转变,用形象生动、娓娓道来的故事吸引人感染人。用“大众化”的语言讲述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普通百姓的爱国故事等,用“网言网语”在互联网中讲述青年人的爱国轶事,引导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结合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平台开发在线课程、互动活动等,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同时,利用VR、AR、Sora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打造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将DeepSeek接入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提高教育实效。
丰富实践载体。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等资源,丰富实践载体。通过组织参观学习、举办主题展览等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开展群众性主题活动。创新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通过举办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爱国主义实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完善教育制度保障,推动常态化制度化
加强法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颁布实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确保爱国主义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构建协同机制。加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学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爱国氛围和文化环境。
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提升基地的教育功能和吸引力;加大对新媒体新技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投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经费支持,确保各项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强化效果评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通过评估结果反馈和整改落实等措施,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作者刘传雷为台州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翟佳欣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本文为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4JDSZK032)、2025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2025048)、2024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4JD1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