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科学认识新时代“两个毫不动摇”特征及其要求
2017-11-13 09:14: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陈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于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并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指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三个没有变”,既表明了党的一贯立场,及时回应了社会重大关切,更为我国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指出了光明前景。 

  01

  新时代需要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1、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新中国国民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三大改造”而实现的,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历史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对传统的公有制经济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从功能上来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出现过一些困难,但经过调整改革后重新焕发出活力,促进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了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牢牢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壮大综合实力、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则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起来,目前产值已超过半壁江山。在缴纳税收、贡献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究、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均发挥着主要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现实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基本经济制度需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加以确立。所有制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其发展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过于落后或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都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让不同的所有制之间能形成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也是当下最现实的选择。

  3、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适应新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这个历史关键时刻,中国经济发展来不得半点的闪失和曲折,必须要有一批坚定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企业“定海神针”。与众多欠发达国家和危机频发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拥有一支公有制经济“主力军”,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保障国家安全、贯彻发展理念、承担社会责任,熨平经济波动、缓解社会矛盾奠定了基本制度条件。如国家电网在农村推进的“户户通电”工程,中石化炼油板块在2008年国际油价与国内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情况下承担起的1144亿元巨额亏损,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中西部地区的铁路投资,这些都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无力也不愿去担负的。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打造出一支非公经济的“生力军”,充当市场体系培育的“毛细血管”和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02

  新时代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路径

  1、加强高质量制度的供给力度。历史经验表明,我国每一次经济建设的重大进步,都离不开对旧有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大胆改革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因此,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把着力点放在改革与市场作用发挥不相适应的政府职能上,重塑政府职能,加强高质量的制度供给,而不是加强在具体政策上的指导。目前,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对非公有制经济都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公有制经济虽然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多,但也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等,企业家精神发挥不足。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具有体制机制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诸如要素获取难、平等准入难等突出问题。因此,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而不是更多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重点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对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提供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制度平台,消除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让不同所有制经济能在市场经济规则下轻装上阵,不仅要充分激活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也要让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深化国企改革是大文章,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经过多年发展,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已居国内一流,并可与世界一流企业比肩。2017年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占据115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其中大部分是公有制企业,不乏处于完全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同时,公有制企业通过兼顾区域经济、自然环境、社会进步协调发展,逐步树立起负责任的社会形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需要进一步考虑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讲话和十九大报告,当前应重点从四个方面加以改革创新:(1)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融入到公司治理各个环节,做到组织落实、干部到位、职责明确、监督严格。(2)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3)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4)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化竞争能力。对于公有制企业来说,如何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也是下一步需要探讨的地方。

  3、多层面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出许多新的重大论述,为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过去,在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和文件中,都用“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来表述,党的十九大第一次使用“民营企业”的概念,既表明党对民营企业认识的逐步深化,又对民营企业的社会贡献给予充分肯定。截止目前,我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2498万户,个体工商户6154万户,缴纳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GDP,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应从四个方面重点加以突破:(1)打破行政性垄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使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各种生产要素获取和进入垄断领域等方面,得到一视同仁和平等对待。(2)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一部分民营企业家中弥漫着的 “小富即安,大富难安”情绪,为安心专心用心谋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3)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尊重创新创业者的良好环境,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4)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一方面激励广大党政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时守住底线,不以权谋私,一方面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家做到洁身自好,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新贡献。

  4、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股份制基础上提出并逐步推行的重要改革方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也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也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体系发展的要求。要把“两个毫不动摇”有机融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过程,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相互融合与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当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应在两个方面加以重视,(1)要注重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监督。重视发展包括国有资本在内的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但不是单向地出售国企股权,进行变相的私有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要将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置于严格有效监督之下,而不是暗箱操作,这其中上海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的经验值得借鉴。(2)非公有制经济要摒除疑虑,积极主动地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要把握改革带来的产业准入的机遇,把握住市场出清带来的各类重组低成本扩张机遇,把握住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行动带来轻装上阵机遇,把握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机遇,融合发展,在新一轮洗牌中变得更优更强,实现质的飞跃。 

  03

  需要澄清的两点认识

  1、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模糊认识。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GDP年均增速不仅高于建国后前30年的速度,而且明显超出世界经济同期增速,甚至高于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即使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国仍然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特色、成功、创新,关键在于放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枷锁使其得以发展壮大。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其实,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两个毫不动摇”的结果而非原因。首先,改革开放近40年来,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中国经济进步的突出特征,而并不是非公有制经济“单兵突进”。其次,即使是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并非必然带来经济发展的成功。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均是走私有制经济发展的道路,但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外,真正成功的寥寥无几,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放开私有化更多的是导致经济倒退和社会动荡。而发达国家的成功,根本原因是来自于历史上的率先起步和外部资源的输入,而非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40年后进入新时代,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一大独特优势和重要特色就在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2、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零和博弈”的错误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统一的一面。“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国民共进”,破除所谓的“国进民退”或者“国退民进”的争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步伐的区别,更多的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非公有制企业家发展预期和信心受到影响,为避免经济发展波动过大,稳定就业和经济发展预期,公有制经济承担了较多的投资任务。如果说这时候的“国进民退”是对民间投资的挤压,毋宁说是对民间投资的带动,当我国经济率先进入向好发展势头,民间投资的热情会再次高涨。纵观改革开放全过程,公有制经济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外资经济之间也形成一定的力量制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和战略缓冲期,有些公有制经济过早退出的领域,如日用化工品产业,基本为跨国企业占领就是明证。再如,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过程中,社会上也存在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此消彼长、你进我退的“零和博弈”担忧,这是不符合党的政策意图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前提是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目的则是实现“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单兵突进,会妨害多种所有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协调局面。忽视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会落入私有化的陷阱;忽视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会重蹈单一公有制的覆辙。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