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汇聚领军人才 推进产才融合
2018-01-31 16:36:00  来源:智库专报

  摘要:我省重点培育智库、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全球智能制造装备领军人才研究课题组我省重点培育智库、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全球智能制造装备领军人才研究课题组指出,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是我国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也是江苏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标全球和中国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 3 大领域的产业和人才发展状况,摸清江苏人才家底,找准江苏产业发展短板,提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增加区域创新浓度等推动产才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是我国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也是江苏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的关键所在。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才。为全面掌握全球智能制造装备领军人才分布情况和江苏智能制造装备人才发展现状,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历经4个月,就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 3 大领域开展了全球领军人才资源信息与分布研究,并找准江苏产业发展短板,为推动产才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全球领军人才分布状况

  1、国外领军人才主要分布在美德日英四国。美德日英四国领军人才数量占全球 75%。在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3 大领域,国外领军人才数量位居前列的分别是美德日(61%)、美日德(71%)、美德英(82%)。

  2、江苏领军人才数量全国领先,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居多。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江苏领军人才数量占全国的11%,仅次于北京(24%)和辽宁(15%);在增材制造领域,江苏领军人才数量占全国的 13%,仅次于北京(26%)和陕西(16%);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江苏领军人才数量占全国的 9%,位居第 5。

  3、江苏领军人才主要分布在南京和苏州。在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 3 大领域,南京和苏州的领军人才数量分别占全省的 60%和 17%。

  二、全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产业现状: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智能机器人领域, 日本、 美国、 德国和韩国是工业机器人强国。日本其装备量约占世界工业机器人装备量的60%。 美国早在1962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德国工业机器人的总数占世界第 3 位, 仅次于日本和美国。 韩国是工业机器人的后起之秀,近几年已跻身机器人强国之列。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美、德、日 3 国是世界数控机床技术发展、开拓的先驱。在智能控制系统领域,欧美日技术领先,厂商云集。以可编程控制系统(PLC)为例,PLC 产品按地域分成 3 大流派:一是美国产品,二是欧洲产品,三是日本产品。美国和欧洲以大中型 PLC 而闻名,日本的主推产品定位在小型PLC上,在世界小型PLC市场上占据70%的份额。在 3D 打印领域,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 3D打印技术应用方面居于领先。3D打印产业排名前4位的企业分别是美国3D Systems公司、Stratasys公司,以色列Object公司和德国 EOS公司, 它们占据全世界近 7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格局。

  2、发展趋势:亚太地区成为市场争夺焦点,欧美将是未来市场关注点。从智能制造装备的销量数据看,亚太地区已成为智能制造装备制造商争夺市场的主战场。日本、中国、韩国、东南亚等地近年来在数控机床、3D 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的销量显著上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中国需求已成为全球共享的红利。虽然未来几年亚太地区依然是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智能控制系统等行业的主要出口市场,但同时欧美市场也要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自动化程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高,依然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来自现有控制系统的更新改造。

  三、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 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已完成 “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 1 万亿元”的《规划》目标。在产业环境上,国家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年均增速有望达到 25%。以此速度推算,到 2020 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

  2、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在《中国制造 2025》中,中国政府明确指出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改革。《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提出中国智能制造的推进将分两步走,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到 2025 年,基本建立智能制造支撑体系,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3、重点技术和产品有所突破。近年来,我国突破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 由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制的“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汽车焊接自动化生产线” 项目在奇瑞汽车焊接生产线上示范应用;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和西南交通大学合作采用了世界首创的“数字铲形轮展成加工理论”共同研发的大型数控圆锥齿轮磨齿机达国际领先水平;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中科煜宸公司在大型航空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艺和装备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一批龙头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机床工业领域,涌现出了陕西秦川、大连光洋、四川普什宁江一批优秀企业,其中大连光洋的五轴数控机床的自主化率达到 85%以上, 在世界同行业中自主化率较高。在智能控制系统领域,涌现出上海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浙大中控、北京和利时和山东鲁能控制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CS生产厂商;在工程机械领域,江苏徐工集团、上海中国龙工、湖南中联重科等 10 家企业位居全球工程机械前50 强排名榜单。

  5、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业已初步形成三大产业集聚区,其中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是装备制造的核心区。长三角地区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以江苏、上海和浙江为核心区域,已培育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环渤海地区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核心区域,培育了一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珠江三角洲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已在人力资源、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产业配套能力和政策支撑等方面具备较为雄厚的发展基础。

  四、江苏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存在的问题

  1、智能机器人产业。江苏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早、发展基础较为雄厚。研究表明,全省机器人研制企业超过 50 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功研制了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系统、大型构件机器人焊接系统、高速机器人智能化包装成套设备、 重型桁架式机器手等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江苏智能机器人在常州、徐州和南京等地已经形成集聚效应。在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方面, 江苏智能机器人产业与人才融合情况较好。江苏人才集聚程度全国第 3(仅次于北京和辽宁),产业发展水平全国第 2(仅次于广东) 。虽然江苏的人才集聚程度不如排名前两位的北京市和辽宁省,但是产业转化能力较强,优于北京市和辽宁省的产业化进程。 与产业发展水平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相比,江苏的人才资源占绝对优势,若优化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效能,有赶超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趋势和潜力。江苏智能机器人产业存在的问题是:产业发展仍需突破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障碍;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壁垒亟待突破;产业低端竞争白热化,高端制造领域亟待加强;机器换人渗透率偏低,熟练技能人才亟待培养;与国内领先地区的区域合作亟待加强。

  2、高档数控机床产业。江苏机床行业产值全国领先,涌现了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形成了一批拥有相当生产规模和研发能力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扬力集团博采欧美先进技术, 自主研发的 j39-1360 型闭式四点多工位重型压力机出口世界 500强的美国伊莱克斯公司;金方圆公司数控转塔冲床出口至机床强国西班牙;扬锻股份大吨位压力机装备了大金、松下、格力、美的等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在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方面, 江苏高档数控机床产业与人才融合具有较大潜力。江苏产业发展水平全国第 2(仅次于山东),但是人才集聚程度排名全国第 5,落后于北京、辽宁、湖北和上海,人才规模不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江苏的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对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具有赶超山东省高档数控机床产业的趋势和潜力。江苏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高档数控机床生产不足;研究数控系统的领军型人才严重缺乏;信息化水平普遍不足,可靠保持性优化困难;自主研发不够深入,关键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工艺水平不够先进,绿色生产工艺有待提高。

  3、增材制造产业。江苏是国内最早开展 3D 打印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地区,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全省增材制造产业主要分布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拥有南京中科煜宸、宝岩自动化、无锡飞而康、江苏汉印机电、江苏永年激光、吴江中瑞机电等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的重点企业。中科煜宸自主开发的送粉式金属 3D 打印机、 激光再制造装备、激光焊接装备技术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方面,江苏的人才集聚程度全国第 3(仅次于北京和陕西),产业发展水平较好,不仅涌现出了中科煜宸、永年激光这样的领军企业,也集聚了数量可观的新兴中小企业。江苏的增材制造人才集聚态势明显,但是产业集聚有待进一步加强,若能够对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加以政策引导和支持,将会从整体上拉动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江苏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材料依赖国外进口,增材制造耗材供给亟待增加;国家标准尚未出台,行业标准体系亟待建立;软件开发重视不够,数据获取前端布局亟待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进与培养不足产业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五、江苏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发挥人才对产业的引领作用,提升智能制造产业比重。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必须也只能靠人才来解决。根据我省相关规划,智能机器人领域将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增材制造领域重点发展金属、非金属、医用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高档数控机床领域重点发展大型数控成形冲压机床、 重型锻压机床、 特种加工机床。 应针对上述发展需求和领域,充分发挥我省现有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一是依托相应人才牵头组建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突破一批国际前瞻性的关键共性技术; 二是通过实施智能制造领域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迅速提升产业化水平;三是发挥江苏的市场和技术优势,通过新建智能制造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实现技术和市场的精准对接。到“十三五”末,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比重由目前的 7.8%提高到 10%。

  2、加强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实现定向精准引才。目前,我省关于发展智能制造的规划、标准、示范项目等已逐步落实并在全省推广实施,资金、资源等要素也不断聚集到智能制造重点领域,但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仍缺乏“智造型”人才计划的顶层设计。 因此, 应将智能制造人才 (团队) 纳入我省人才工作重点,一是由省人才办设立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人才工程专项资金; 二是由省科技厅设立并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产业技术预研专项基金, 并在省“双创计划”和“江苏特聘教授”中单独设立智能制造领域专项; 三是依托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建设智能制造领军人才大数据平台,为智能制造领域的精准引才提供定向“导航” 。

  3、鼓励高校发展“新工科” ,提升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智能制造行业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因此,应支持我省高校和企业以智能制造人才需求为导向, 发挥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一是推动高校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设立机器人工程、增材制造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并将其纳入省重点专业进行培育建设,加大高技能“新工科”人才的有效供给。二是对我省选派的产业教授在智能制造领域实行计划单列, 推动产业教授与高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充分发挥产业教授的桥梁和支撑作用。三是鼓励我省智能制造企业与高校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为“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省重点培育智库、 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全球智能制造装备领军人才研究课题组)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