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启我国经济发展新时代
2018-02-01 15:46:00  来源:智库专报

  摘要:省社科院副院长,省重点高端智库、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寿荣省社科院副院长,省重点高端智库、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寿荣指出,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大理论命题,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境界,形成了引领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新体系,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路径。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品格,现代化目标引领下的动态演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施路径,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 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支撑,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基础内容,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关键领域, 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制度保障,把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重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大理论命题,体现了理论创新性、实践引领性、目标导向性的高度统一,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开辟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提出社会生产方式现代化理论,并探讨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与方式。毛泽东同志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设想,并提出“搞现代化的工业、农业、 科学文化和国防” 的四个现代化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对“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全面设计。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进行具体部署,顺应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特点,找准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战略突破口,将有力指导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内涵。

  形成引领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新体系。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我国发展内涵、重心与社会主要矛盾均发生历史性变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质与量、结构与功能、创造力与竞争力、协调度与开放度等方面统筹推进,力争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更广程度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经济现代化,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

  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路径。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内涵来看,特指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经济体系,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为经济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现实路径。例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安排。通过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的路径创新,不断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针对中国问题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这一理论与西方现代化理论有着本质区别,最根本的就是摒弃西方现代化理论“见物不见人”或把人抽象化、平面化的做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满足人民需求、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深层创造力作为根本动力, 使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靠支撑。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品格。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赖于拓展经济建设的内涵,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度出发,既提高传统供给质量效益和普惠性,也积极创造满足人民需求的新型供给,逐渐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现代化目标引领下的动态演进。 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相适应的经济发达状态,也指经济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作为发展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用具体指标加以衡量,通过构建现代化指标体系实现对发展的目标性引导。作为发展过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找准关键环节,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展,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目标节点推进发展的动态演进。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施路径

  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近年来,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富有成效,过剩产能领域供需错配现象显著改善,行业效益逐步改善,但在整体上仍面临供给产品品质不高、品牌化程度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短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仍需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并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动力。为此,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着力培育跨界融合和中高端领域的新增长点;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全面培育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新型工人阶层。

  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支撑。 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锻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创新水平。为此,要发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集成创新效果,为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强化科技体制、创新文化、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支撑,提高创新要素集聚水平。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基础内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为此,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集体产权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激发各类涉农主体活力;通过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等举措,形成稳定的发展预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优化农业组织方式,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农业业态,提升农业附加值,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关键领域。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均衡协调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格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要根据各地区的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和发展潜力,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全国不同地区有机分工、协同发展的协调发展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力量聚焦,从国家层面推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制度保障。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保障。为此,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激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投融资体制、预算制度、税收制度、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保障市场秩序,提升市场活力。

  把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重要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求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高度开放的经济格局。为此,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省社科院副院长,省重点高端智库、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章寿荣)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