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南通城市发展的价值审视与能级提升
2018-01-30 15:52:00  来源:智库专报

  摘要:我省重点培育智库、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李程骅指出,在“巨型发展区”的新要求下,落实“江苏 1+3”功能区新战略,应当对南通城市发展定位和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在实现“四个定位”中全面提升南通区域发展新优势。要科学规划,加快打造环上海特色“创新之都” ,定向承接上海城市的要素外溢与功能疏散,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加快推进南通融入上海大都市区的空间格局。

  当前,以城市群、大都市区为依托的“巨型发展区”快速崛起,成为全球性的主导区域一体化的新形态。其突出特征是以网络化、多中心的空间形态,打破原来的行政边界,去中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的长三角城市群,正在重组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空间结构,并将形成世界级的“长三角巨型发展区” 。地处这个巨型发展区核心区域的江苏,以战略前瞻制订了全域江苏的“1+3 功能区”版图,彻底打破了过去依行政区域制定发展规划和推进落实的模式, 改为按功能区来创新驱动江苏的区域发展,这无疑是顺应以城市群、城镇体系化主导的江苏区域发展新阶段要求的理性选择。在“巨型发展区”的新要求下,落实“江苏 1+3”功能区新战略,应当对江苏的主要城市发展定位和价值进行重新审视。作为上海的“北大门” 、扬子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江苏沿海经济区最具发展优势的城市,南通市的建设发展将具有很强的“样本”意义。

  一、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科学审视南通城市的战略地位

  总体来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到城市群、都市圈主导的空间发展新阶段, “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引导,加上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形成,高铁城市带的逐渐成形,已经在重塑全国的经济地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及粤港澳、长江中游和成渝等五大巨型发展区,已经体现出国家的空间大战略。在巨型发展区内,会有传统的龙头城市、首位城市或中心城市,但多中心化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从巨型发展区主导区域网络化、多中心化的大趋势来考量,随着南通与上海城际铁路的沟通, 特别是直接对接上海地铁体系的多条过江通道的规划,南通所处的上海北大门、 “北上海”的区位优势、空间开发的潜力彰显无疑,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非核心功能的疏散,直至与上海的同城化,整体进程会越来越快。南通未来融入上海大都市区, 成为其副中心区域, 是一个大趋势。因此, 南通必须顺应这一趋势, 全面提升自身的城市与区域定位,整体提升发展能级。 未来的 10 年到 20 年, 从江苏区域 1+3 功能区的重构、长三角城市群北翼的一体化发展以及“上海 2040”战略中的“1+6”上海都市区等层面,来提升城市与区域地位、功能与价值,最大限度地聚集国际、国内和区域优质资源,加快提升城市的发展能级,在长三角巨型发展区的“多中心化”中,担当起上海大都市区的副中心、扬子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江苏沿海经济带龙头城市的重任。

  二、在实现“四个定位”中全面提升南通区域发展新优势

  基于省政府批复的 《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 ,南通提出要实现“四个定位” :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宜居宜业的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在长三角巨型发展区和江苏“1+3”功能区建设的观照下, 南通应是省内扬子江城市群和江苏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创新高地,是“1+6”上海大都市区的创新平台,是面向国内国际的宜居宜业花园城市。接下来,建议进一步明确每一个定位的具体目标和推进策略:

  1、明确南通在长三角巨型发展区和上海大都市区的发展目标。以上海为坐标轴心,成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南通就不仅是上海北大门、北上海、上海北,终极追求一定是 1+6 上海大都市区的副中心。按照都市圈、都市区发展体系、网络的“齐夫法则” ,在一个巨型区域内,顶点城市、核心城市带动下的次级、二级城市,应该倍数规模的层级体系,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上海大都市区的“1+6”空间规划,6 个江苏、浙江城市中,目前在体量上能级上可与上海呼应的只有 2 个城市: 苏州、 宁波,最有条件成为第三个零距离对接、承接的城市,理应是隔江相拥的南通。由此,南通市域未来或要达到千万人口规模,成为 I 型大城市,方能成为人口规模 2000 多万的上海城市的副中心。尽管在集聚人口、 壮大产业、 创新驱动等方面, 对接的路还比较长,需要投入巨大,但一定要利用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上海的城市功能疏散。未来南通和上海的关系,应该是横滨之于东京、圣荷西之与旧金山的空间格局。

  2、放大南通在“1+3”功能区中的多重功能。在江苏“1+3”功能区中,这个“1”无疑是创新引领带,要进一步发挥出湾区城市群的整体创新优势。因此,在“1”和“3”的沿海经济带中,南通的港口作用如何发挥出来,创新生态环境如何打造,怎样高层次推进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要对照世界湾区城市群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和创新要素集聚的特点、 参照粤港澳城市群、以及浙江提出的杭州湾城市群构想等,站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高度,来综合审视南通的综合优势和创新带动的潜力,让“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在江苏的区域转型升级和发展大局中,特别是近期的在沿海经济带的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好的带头作用。

  3、强化南通的扬子江城市群“开放门户”地位。南通如何借力上海,带动江苏沿海发展,促进成为沿江、沿海交汇的开放门户、新的枢纽和发展高地,是个系统性的大问题。比如,在沿江、沿海的协同发展中,未来能否构建南通主导的通泰盐城市群?要成为高首位度的嵌套型的区域中心城市, 南通现在内部分散的城镇体系, 如何适应现代城市群与上海大都市区副中心城市的要求,特别是现阶段南通主城区规模仍然嫌小,怎样加快促进启东、通州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形成张弛有序的市域内城镇体系, 来有效承接上海城市功能的疏散?南通应从多重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来规划引导城市的发展,勇于担当起长三角北翼地区和扬子江城市群的高度国际化的“开放门户” 。

  4、加快提升南通城市发展质量和规模能级。南通的“四个定位”之一,是建设长三角宜居宜业的花园城市。这就表明,南通要面向长三角北翼地区、面向国内、面向国际重点区域,来规划建设“宜居宜业的花园城市” 。从现阶段来看,南通无论是城市能级还是发展质量,都与苏州不在一个层次上。而苏州与上海的一体化、同城化的空间格局,也应是南通的未来选择。当前南通市域城镇化率 64%,730 万人口,城镇人口目前 400 多万,并且是分散在各城镇的,主城区只有 100 多万,规模与结构尚不足以担当起上海北大门、副中心的职能。从“齐夫法则”来看,南通城区的面积、人口、公共财政收入,应达到全市总量的 50%左右,才能彻底改变主城实力不强的“小马拉大车”问题。

  三、推进南通融入上海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的对策措施

  南通在长三角巨型发展区的地位提升,在江苏“1+3”功能区的作用发挥,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成为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因此,必须明确目标、把握重点,集中力量,主动对接,加快推进南通融入上海大都市区的空间格局,使其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1、把主城“中央创新区”与通州湾和启东生命科学城,作为一个整体的创新系统来统合。 加快实施对南通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能级提升行动,主要包括城市硬件建设的高标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营商环境的优化等。 在规划建设标准方面, 要对标苏州、等高上海。在构建“三港三城三基地”的过程中,不仅要形成对接服务上海的空间格局,还要在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上建立起高标准。要通过“放管服”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展现南通的成本比较优势,让上海中心城区的商务活动、特别浦东地区的部分商务活动逐步分流到南通来。让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通州湾临港产业城与主城“中央创新区” ,形成稳定的“金三角”创新框架,形成南通整体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的空间格局和发展形态。

  2、围绕现代海洋经济建设研发高地,加快打造环上海特色性“创新之都” 。当前南通的高校与研究机构太少,更缺少国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 尤其是未来要重点发展的现代海洋经济,缺少研发资源的支撑。建议借鉴深圳虚拟大学城、苏州研究生城的成熟做法,引进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院,打造海洋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的“创新飞地” 。比如,主城区新规划 17 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 ,应该从国际站位、国家高度,引进培养在现代服务业、 现代海洋经济的前沿领域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团队, 建立高水平的现代海洋产业研究院, 在 “创新之都”的建设上,有特色性的定位,形成制度化的口碑效应。

  3、定向承接上海城市的要素外溢与功能疏散,在公共服务方面突出比较优势。由于上海的服务成本高,一些优质的市场程度高的服务业也在逐步向外转型。 建议南通根据人口大市在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大的情况入手, 定向承接上海城市的要素外溢与功能疏散,重点引进上海的高端医疗资源与服务。借助崇启大桥的通道便利,以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为载体,合作打造医疗健康养老服务集聚区。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上海的知名医院来南通合作新开专科化的院区、病区,使其成为性价比高的飞地化的“上海医疗服务区” 。借助上海把崇明岛定位为国际生态岛的保护型战略,可在崇明岛的南通行政管辖区,与上海共建健康生态园,使其成为上海与南通共同的“后花园” 。

  4、制定壮大人才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南通要抓住契机,改变原来人口净流出的态势,加大吸引在国内和海外的百万南通籍人士创业人士回乡发展。 科学制订并落实在高端人口流入与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 着力吸引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前来南通创业、就业,扎根安家,打造上海都市区独角兽企业集聚的平台。让那些从高商务成本的上海,分流出来的企业人才、创业人才,把南通作为首选之地。要在保持人口的净流入的前提下,壮大人才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才红利,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南通打造区域性创新之都提供丰厚的人力资源支撑。只有具备这种优势,南通才能具备上海“北大门”的主导功能,从而更好支撑和带动江苏的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的未来发展。

  ( 《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省重点培育智库、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 李程骅)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