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关于江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对策建议
2016-11-15 11:23:00  来源:智库专报

  摘要:我省重点培育智库、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张兰青等指出,“十三五”时期,江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凸显。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对保障城市科学发展、推进江苏城市化战略、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要搭建风险治理组织架构,完善风险治理法规制度,健全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创新智慧化风险治理模式,优化城市综合保障体系,推进完善江苏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建设。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发展安全第一,要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十三五”时期,江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凸显,如何加强江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成为突出而迫切的问题。

  一、加强江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江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对于维护江苏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城市健康科学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保障城市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2015年末江苏的城镇化率超过65%,高于全国约10%。江苏城镇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但还存在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滞后、风险治理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影响城市安全运行的风险因素大量存在,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过程中面临的大量安全隐患的准备和应对还不充分。城市健康发展应把安全作为基本前提。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加快解决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的“短板”问题和主要风险,使城市处于正常、稳定、可持续的良好运行态势,是保障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推进江苏城市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时期,“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为江苏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随着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江苏沿江、沿海、沿东陇海城镇带、城镇轴以及南京、徐州、苏锡常三个都市圈的建设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人口规模扩展、各类要素集聚,城市环境将更加复杂,城市群、城市带危机诱发因素会增多,面临的安全风险将愈发扩大,甚至诱发系统性危机。加强对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群、城市带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寻找对策,降低风险,对保障国家战略和江苏城市化战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三是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的题中之义。江苏城市化进程快,现代化程度高,人口、物质财富、科教文卫、重要基础设施主要聚集在城市。城市平安质态直接关系到平安江苏建设成效。江苏“十三五”规划提出,扎实推进平安江苏建设,努力建成平安中国示范区。基于城市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面临的复杂环境和严峻风险挑战,江苏要把城市安全作为建成平安中国示范区的重中之重,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契机,切实构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平安江苏建设质态。

  二、江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样态与趋势

  城市在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生产生活方面会承受来自自然和人为的风险,会对城市公共秩序造成很大影响甚至损害。基于江苏大中城市地理区位、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的实际调研分析,面临的风险涵盖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灾害、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传统安全风险挑战,又有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等非传统安全风险威胁,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叠加,严重危及城市安全运行。

  一是自然灾害风险。基于我省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洪涝、干旱、台风、暴雨、高温、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常光顾。受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南京、镇江、连云港、徐州、苏州、无锡等市自然致灾因子更加活跃,自然灾害的出现频率较大。二是安全生产风险。江苏是化工大省,危险化学品单位居全国第一,大多分布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发生事故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次生灾难和重大社会影响。一些高危行业经过粗放式发展,安全风险和隐患越来越多,2014年江苏昆山“8.2”特大粉尘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和经济损失。全省人员密集场所17.1万家,高层建筑3万多幢,火灾事故防范形势严峻。三是社会安全风险。刑事犯罪总量仍呈高位运行状态,盗窃、电信网络诈骗等侵财犯罪较为突出,绑架、抢劫、校园安全等刑事和治安案件严重危害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南京、苏州、徐州等地务工经商就学的涉疆人员较多,面临的暴恐现实威胁加剧。城市大型活动场次、规模不断扩大,活动安保的风险点持续增多。四是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家装污染、职业中毒事件在个别城市时有发生。食物消费中人为违规添加、超剂量添加的现象仍较突出,严重威胁城市居民食品安全。五是生态安全风险。各大中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安全风险,主要有工业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生活污染、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等污染源,水、空气、土壤等环境类突发事件不断出现。六是社会稳定风险。城市化进程中城镇扩容、重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或转型、农民身份转换、劳动社保、医患纠纷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严重影响城市和谐稳定。

  从江苏城市规划及战略发展走向看,江苏城市公共安全还要重视以下风险隐患。一是社会转型风险。江苏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后期,这也意味着江苏迈入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转型期,因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差异化危机会日益突出,随着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利益纷争和仇视心理的加剧,会导致社会冲突日益增多,严重危及转型期城市社会秩序安全。二是产业转型风险。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北翼核心,江苏城市要全面对接核心城市上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优化经济结构,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变的同时,还面临煤炭、钢铁、化工、建筑等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债务率上升、拖薪欠款、企业破产等问题。一些经济领域的问题正在向社会其他领域传导,政府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随之而来。江苏半数化工企业分布在沿江沿湖沿海,形成重大危险源密集态势,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势必诱发沿江沿海城市群系统性危机。三是城市治理风险。一些城市政府治理水平还跟不上城市发展现状,在制定出台重大产业政策、实施城市规划、调整产业布局方面因考虑不周全、风险评估不到位,引发社会抗议和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各地污染类和风险集聚类引发的邻避事件趋于增多,应引起警觉和重视。四是技术应用风险。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食品、药品安全标准、检测等将面临很大挑战。“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导致与传统行业矛盾凸显。

  三、加强江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对策建议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是指根据风险评估情况采取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措施。近年来,在中央关于加强风险治理、提高风险治理能力方针政策指导下,江苏各地在“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基础上,逐步加强城市风险治理职能,建立健全城市风险治理制度,在加强应急管理和风险治理组织保障、制定各类应急预案体系、建立报警救助系统和应急救助系统、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构建风险治理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严峻复杂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形势相比,还存在安全风险意识淡薄、社会参与程度低、部门协调联动不力、法律体系不完备、治理机制不完善、信息系统集成整合不够等问题与不足,制约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整体效能的提升。根据国内外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经验,江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战略框架可从下述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搭建风险治理组织架构,推动多元主体合作共治。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扩散性等特征,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开展合作治理。在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与社会共治理念,促进政府、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格局形成。要按照“政府主导、专业评估、公众参与”的要求,系统排查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状况,形成城市公共安全白皮书,增加城市公共安全透明度,提升城市居民安全感。

  二是完善风险治理法规制度,依法保障治理有效开展。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关键在于制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要加快城市风险治理立法工作,用完善的法规确保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工作依法有序开展。要实行城市规划风险评估制度,把城市安全作为论证城市发展规模、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城市安全风险责任制度,用刚性的制度推进风险治理职能的履行。

  三是健全安全风险预警机制,防止衍生不稳定事端。要健全城市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科学构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定期组织系统性风险评估,制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安全风险应急预案,提出科学可行的风险预防、规避和应对策略,有效切断风险传播链条,规避或降低风险演化为突发事件和事故灾害的可能性,真正做到关口前移、预防为主。

  四是创新智慧化风险治理模式,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效能。全球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复杂性,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效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支撑。要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手段和方法,整合公安、卫生、人防、安监、应急办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风险治理职能、信息及资源,建立统一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综合平台,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全面感知、整体掌控和精确响应,确保城市安全运行与健康发展。

  五是优化城市综合保障体系,夯实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要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把城市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居民环境纳入安全发展范畴,全面提高城市的安全防范和防灾抗灾能力。要加大城市运营和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对供水、供电、供热、能源、交通、照明、通信、网络等城市发展“生命线”的风险监测,解决基础设施安全风险问题。要大力推进应急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省重点培育智库、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张兰青、殷建国、杜永吉)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