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真知灼见助力“两聚一高”
2017-06-28 14:28:00  来源:智库眼

  5月5日,省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我省部分智库负责人座谈会,就智库建设听取大家意见建议。他强调,各类智库要积极关注全省发展大局和重点工作,多出一些接地气的研究成果,为江苏发展多提真知灼见,努力发挥更大作用。以下是8位智库负责人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摘编。

  ◆《聚力创新,振兴江苏实体经济四个关键词》:聚力创新,振兴江苏实体经济可总结为四个词:全球视野,国家战略,江苏情怀,国际企业。

  “全球视野”,即创新要站在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其基本要求是把目标转向全球创新链,成为其中的一个环节。现阶段应把重点放在获取全球创新资源上,这也是聚力创新的主要工作目标。主要思路是以中国不断扩大的内需作为吸引力, 通过塑造扬子江城市群为平台,虹吸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尤其是人才到江苏来创新。具体策略:一是鼓励江苏企业研发活动向发达国家企业外包,把江苏需要的一些技术外包给国外成熟的企业;二是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提出构建江苏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地(特区);三是建议对江苏发展的主导产业行业中的研发人员实施个税即征即返政策,对企业实施研发投入的抵扣。

  “国家战略”,即把国家的战略跟江苏的战略结合起来,好的机会有“一带一路”、长江流域开发、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以及苏南现代化示范区, 包括南京成立的国家新区。这些政策结合点在哪?沿着“一带一路”推进产业转移,建立以我为主的价值链,这是一个基本想法。具体建议:一是推出一批具有江苏产业特点的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拉动相关领域创新,同时注重新一代技术的研发和集聚;二是利用金融资源探索新机制;三是国家战略跟金融科技系统的推动,将军工系统技术应用到民用当中。

  “江苏情怀”,现在江苏的制造业缺乏个性, 专业化分工不够细、程度也不深。具体建议:第一,江苏要在目前四位数产业分类基础上细分类,找到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企业,利用政府力量推动资产重组,整合出产业集中度比较高的企业;第二,苏南苏北明确提出建设省内价值链。苏北集中建设工业园区,苏南建企业总部发展生产力服务,有意识地逐个产业来推动;第三,通过采购设备抵扣税收的办法,鼓励江苏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第四,建议江苏提出让全省实体经济企业一年减负20%。

  “国际企业”,目前江苏在全国500强当中拥有现代产能的企业基本没有,而传统的500强企业正在衰退。 江苏全球性企业如何产生?要鼓励推动民企发展,实际上就是创新经济。现在要求民企走突破性的产业创新,国有企业做累积性产业创新, 在民企当中培养隐形冠军,是江苏未来走向世界制造业一个必要途径。 (江苏长江产经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志彪)

  ◆《大学城 + 新农村:特色小镇建设的江苏路径》: 从 2014 年甚至更早开始,一种肇始于浙江、以区域性空间再造和增长要素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模式——“特色小镇”横空出世,并迅速推向全国,这一区域性实践在中国城市化和产业转型方面具有多方面的推广和辐射意义。特色小镇的创建既是一种优化生产力布局、注重内涵的发展模式, 也是一种破解有效供给不足、推动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经济模式,还是一种多元参与、体制开放、协同共享的社区或社会治理模式。

  在特色小镇的创建上浙江走在了前列,江苏也通过了相应的《指导意见(2016),意欲迎头赶上。我们认为除了加快能够促进制造业转型的特色小镇外,应充分利用江苏的有利条件,在传统大学城改造和新农村共同体创建上有所着力。

  在美国,诸多以大学城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为核心形成的特色小镇,所以能够成为以创新和创造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引擎,就在于“校园创造了新知识,反过来促进了校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在这方面江苏的南京、苏州等地都有形成规模的大学城,但现在的问题在于:一是每个大学都为围墙所包围,互不往来;二是大学的教师受制于现有的管理政策对创业缺乏兴趣和冲动,单凭缺乏经验和资金的学生们的热情于事无补。江苏,尤其是南京两大著名的大学城——仙林大学城和江宁大学城应该有勇气尝试,政府也应该在大学毗邻的公共地带——比如仙林的羊山湖公园做出公共投入,建立大学城(University Park),除了建立银行、俱乐部、图书馆、书店、电影院、博物馆、展示中心、餐馆、咖啡馆、会议中心外,建立能够容纳数千人的创客中心或群落, 免费3-5年竞标招租,由教授和他们的学生创业团队入驻。

  与此相应,一直有着集体经济传统的江苏农村,也是建立农业或旅游特色小镇这种新型产业共同体的沃土。在这方面南京的巴布洛生态谷、桠溪慢城已经做了尝试,南京近郊的桦墅村、世凹桃园也正在做着尝试。将有条件的江苏农村建设成规模不等的特色小镇,应该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如何通过观光农业、经济植物和良种的推广,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的产出和安全性;二是农民,如何通过农业的产业化实现农民的身份转换,提高农民的收入;三是农村,如何通过特色小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我们的农村重新成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江苏紫金传媒智库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  周晓虹)

  ◆《实现可持续发展  增强农民获得感》:江苏农村发展必须注重三大问题:第一,聚焦富民目标实现的最大瓶颈是农民增收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如何确保江苏农民增收,如何克服短板?增收途径何在?第二,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短板在哪?误区在哪?第三,江苏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重。方向在哪?问题在哪?

  具体建议:第一,构建江苏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一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与非农经营性收入。江苏应创造良好的非农就业环境,大力发展私营经济,鼓励农民多途径就业、创业;二是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促进种养加结合、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发挥农业多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三是加快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江苏农村集体资产较多的地区,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得集体资产分配收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提高农业补贴的指向性,保障农民基本收入。整合农业补贴资金投入渠道,重点补贴给粮食主产区的农户、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户、受影响的农户群体。

  第二,发挥优势,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坚持家庭经营为主,培育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补齐短板,推动完善农用设施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三是推动三产融合、创新业态、 实现生态安全、 优质高效,提升竞争力。

  第三,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分步推进,进一步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司化”发展方向。探索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机制,谋求集体经济的长远、高效发展。二是政经分离基础上,促进社区股份合作社的集团化升级改造。以股份化、集团化为手段加速对现有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由“农民的联合” 向“合作社的联合”跨越,整合资源、加大富民载体建设。三是多元化经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当地集体经济的产业优势,积极打造横向或纵向发展的产业链条,灵活运用集体土地和资金优势,发展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善宝农业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周应恒)

  ◆《转型升级,开启“蓝色经济模式”》: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苏南发展持续加快,与苏北的差距大。二是江苏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土地和生态环境成本较高。三是江苏在新一轮的发展周期,标杆性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数量太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动能有减弱的压力。

  第一,要加快苏北发展,推动“苏北融合性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苏北发展应该坚持以富民为优先目标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发挥苏北平原地带的土地资源优势,积极推动苏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大撤村并社,撤村进城,加快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型、成片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区,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以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大型农业为主要方向,既可以增加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和宅基地置换收入,也可以就近吸纳农业工人增加农民就业收入,并转移部分农民进入城镇服务业、工业体系,增加农民转行就业的工资收入。这样最少从四个方面可以提升农民的收入渠道,从而实现较为可靠的脱贫致富目标。因此在苏北地区,需要加快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生态型现代工业化、信息化的“新四化”发展格局。主要构建三大具体规划:一是加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发展,二是加快推动以宿迁与淮安地区的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为节点的“三湖生态经济区”,三是细化和具化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一线的沿海经济区战略。

  第二,针对经济转型的问题,主要是要开启“蓝色经济模式”。要积极提升科技、金融、信息等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能力,建议在扬子江城市群规划中,明确推动分类化的产业科技驱动增长的时间表和路径图。这就需要在省委省政府层面,加快建立行业性科技创新扶持基金, 对各个行业的内生性、技术创新型、产品创新型为导向的“蓝色经济模式”予以扶持,把技术引领、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技术转化现实经济推动力作为下一阶段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工程。

  第三,如何培植标杆型企业,需要改造创新基因。从打造现代创新生态链、创新价值链、创新产业链的角度,先从政府创新文化改造开始,再延伸到企业、社会和民间。否则没有三大创新链所需要的创新创意创业的文化基因的重组,标杆性企业的崛起将面临重大挑战。 (江苏城市智库理事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鸿雁)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