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召开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
2016-03-30 11:00:00  来源:《智库眼》2016年第2期

  1 月11 日下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召开。会议由市委宣传部部委、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主持。南京大学资深者张宪文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良芹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刘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张连红教授、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王卫星研究员、南京市社科院付启元研究员等专家, 以及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关人员等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认为,江苏省成立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智库专家基于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向党和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既有利于党和政府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又有利于学者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资政成果,体现社会责任。会议就研究院成立有关事项进行审议讨论:一是关于智库定位。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为江苏省重点打造的新型高端智库,定位应该高远。立足江苏为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服务的同时,须胸怀全国、着眼全球开展研究,就重要问题发出声音。在出优秀成果、出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建成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的标杆和国家高端智库乃至国际重要的研究中心。二是关于建设原则。研究院坚持建言资政、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服务社会的建设原则。工作开展不囿于学术研究,应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创新,对政府提出有价值的资政建议,对公众进行舆论引导,用智库的研究成果服务于政府和公众,做社会上既接地气又有远见的资政信息提供者。三是关于建设特殊性。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既是具有普世意义的学术性话题,也是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性话题。话题的复杂性和不可回避性既凸显了建院的必要性,也显示了其特殊性。研究院的建设势必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研究中需正确处理本土化创伤与国际记忆的关系,利用具有品牌特色的成果打造显示度和权威度,确立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在国际上的主导性与话语权。四是建立固定交流机制。研究院提供了一个融汇各家智慧的良好平台,是一个牢固的阵地。以此为基础建立固定或者相对固定的交流机制,常态化进行专家的观点碰撞与交流,促进优质咨询成果的产生。五是建立成果发布渠道。研究院的成果要有固定的发布渠道,应当具有常设性工作团队进行通讯、简报、内参的编写和上报,及时将专家的研究成果通过恰当的形式和渠道发布,以便及时向资政成果转化。六是建立经费管理和课题申报机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需要坚定的经费保障,研究院可制定较为灵活且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管理办法,既遵守国家关于智库运行的财务规范,又能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课题要立足国家定位,由学术委员会审定,特别重大的课题报领导小组审定。七是关于下一步工作。与会人员建议,下一步着重开展如下工作:先启动智库运行,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不断充实专家库;把“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整体工作策划”、“今后南京大屠杀研究的方向及纪念馆的进一步发展”、“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国际传播研究等作为重点课题立即启动相关研究;编写重要证据文本。利用日本将领的日记、《纽约时报》报道的原件等文献材,开展“铁证”系列图书编纂工作,结集供中央使用。做大和平学活动。与和平城市建设相适应,建设国际和平学校和国际志愿者队伍,开展具有中国特色、富有中国内涵的和平学活动。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