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7 万亿”后江苏怎么走
2016-03-30 10:20:00  来源:《智库眼》2016年第2期

  2016 年2 月,新华社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特别报道:2016 观察中国——高层智库对话省部长。首期话题聚焦江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对话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 

  “江苏发展是全国的缩影”。罗书记在访谈时指出,过去五年,江苏经济总量连续迈上5、6、7 三个万亿元台阶,去年全省人均GDP 超过8.7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超过3.7 万元和1.6 万元。不仅总量有提升,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质量也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总的来看,过去五年可以说是江苏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发展进展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些都为“十三五”时期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打下了坚实基础。 

  “ 爬坡过坎的关口”。虽然“十二五”期间江苏实现了“321”的产业结构,但第三产业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效率上,与上海、北京、浙江等地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大量的制造业产品过剩,风险正在积累和凸显,环境压力逐渐加大。“十三五”期间发展还是以这些问题为导向。 

  “创新是最大‘绝招’”。与转型发展的紧迫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相比,江苏省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体系建设仍有差距,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一中心”、“一基地”,最终都反映到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上。这方面,有三个主要抓手。一是“十二五”以来一直在抓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另外两个抓手,分别是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和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 

  “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路径”。江苏是农业大省,以全国3.9% 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7% 的粮食,实现了占全国6.2% 的农业增加值。2015 年我省粮食总产也实现了“十二连增”,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有所凸显。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还是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按照中央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的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将加快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努力走出一条高产高效的发展路径。将“互联网+ 现代农业”做为重要举措,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接好。 

  “冲刺‘全面小康’”。按照江苏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苏南不少地方能够达标。但在一个区域里实现小康需要保持整体性,虽然苏南进步快、发展到位,但苏中特别是苏北地区,还有很多难以达标的地区。在这一综合评价体系下,江苏还在最后冲刺“全面小康”的阶段。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江苏已完成4000 元以下低收入人口的脱贫任务,“十三五”时期我们以人均收入6000元为新一轮扶贫标准。按照这一标准测算,目前全省共有农村低收入人口300 万左右,占乡村人口总数的6%左右。这样看来,我们还要努力,争取在2020 年国家总目标下提前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原文见:2016 年2 月22 日财经国家新闻网)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