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长江经济带如何才能产生“黄金效益”
2016-11-17 15:32:00  来源:新华日报

  17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座谈会,对我省积极参与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专题部署。会议强调,全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调,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本期《智库》邀请了七位省内外专家,就如何落实会议精神,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建言献策。

 

  筑牢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底线

  黄贤金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基调。在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筑牢江苏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底线。

  构筑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空间。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协调为基础,规划建设形成江-河-湖-库水系通连、淡水生境连续、自然岸线有效保护、流域生态安全性高,且城-乡-生态空间协同有序的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加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群落的丰富是长江生态大保护成效的具体体现。例如,针对江苏长江渔业资源减量化、低龄化、小型化等问题,建议采取延长禁渔期乃至全面禁渔制度,促进长江生物多样性恢复,从而确保长江生态安全。

  推进长江经济带产-港-城-村绿色化改造。以沿江绿色生态廊道为目标,整体规划沿江产-港-城-村绿色化改造,增强沿江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并以绿色改造引导产-城-村空间功能全面提升;以流域生态空间为底线、区域环境容量为约束,制订产业、港口、城镇、村庄绿色化改造标准,提出针对不同类型产业园区、港口、城镇及村庄的一揽子绿色化改造策略。

  探索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要素产权交易机制。建议率先在江苏沿江引入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促进节能、节水、截污、减碳,从而切实构建有利于江苏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长久机制。同时,通过推进资源环境要素市场交易,也可以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更全面地实现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价值,促进生态型经济发展。

  建立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及调控机制。江苏长江经济带涉及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岸线利用程度、不同水系类型等区域,这些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江苏沿江资源环境承载力,因此既要关注经济、人口规模增长是否在现状条件下可承载程度,也要关注远期视角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需要以兼顾要素综合性与单要素(例如,水、土、气候等资源要素,以及COD、二氧化硫、碳等环境要素)限制性的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为基础,构建跨部门、动态更新的动态监测体系为重点,形成全流域、全时空、动态性的江苏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尤其是加强对生态脆弱区、重点生态修复区以及重大生态环境风险区段的监测预警,从而倒逼生态大保护格局的“落地”。

  (作者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科学家)

  协调均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成长春

  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江苏不同地区之间形成融合发展态势、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互利共生关系,主要路径如下:

  协调均衡推动“四圈五带”建设和跨江大融合。“四圈”即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通泰盐都市圈。其中:南京都市圈要进一步提升南京特大城市功能,深入推进宁镇扬同城化;苏锡常都市圈要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徐州都市圈要将徐州、连云港、宿迁等中心城市联动打造成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总体布局的新增长极;通泰盐都市圈要增强南通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功能,促进长三角城市群沿海发展带加快形成以上海为龙头、以宁波都市圈和通泰盐都市圈为南北两翼的协调性均衡发展格局。“五带”是指以沿沪宁线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东陇海线发展带为横轴,以沿海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为纵轴的“三横两纵”五大发展带。跨江大融合是指要将主要限于支持苏中地区发展的“跨江小融合”,拓展为促进苏中、苏北后发地区与上海、苏南、浙东等先发地区之间形成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跨江大融合”。

  协调均衡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充分利用江苏中心城市的制造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加快培育以国际先进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江苏大型企业为骨干、以拥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品牌为核心的世界级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网络化制造业集群。通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途径,深度嵌入全球贸易网络体系、全球生产网络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体系,更好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均衡增长。

  协调均衡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入开展沿江港口一体化改革试点,有效整合锚地、岸线、航线等资源,加强江海港口协作互动,加快建设江海联运港区,充分发挥江苏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黄金效益。加快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通州湾江海联动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提升江海转运能力。以各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推进港口与沿江沿海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在已开通中亚班列基础上,协调性均衡推进更多城市成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口岸通路,加快形成东西双向国际性海铁联运大循环新格局。

  (作者为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强化两大支撑带的互动

  章寿荣 杜宇玮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横贯东西、畅通南北、连接陆海的重要通道,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撑带。两者在空间上密切相关,本质上一脉相承,功能上优势互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相互贯通和衔接互动。

  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区域利益关系。区域利益关系的协调是经济带建设中的首要问题,要加强两大国家战略各自顶层设计的沟通与交流,从更高层面、更大视野进行统筹协调,同时,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政绩考核制度改革,消除两大经济带各区域之间的条块分割和行政藩篱。

  建立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提升区域合作互动水平。一方面,可从国家层面推动设立“两带一路”区域合作发展基金,推动完善各个经济圈、城市群的政府间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鼓励和加强两大经济带内区域间在各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行业协会与企业之间加强对接沟通,推动各地的自贸区、综保区、高新区、港口集团等重点载体深化相互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联动发展。

  培育区域新增长极,发挥交汇点和枢纽城市的战略支点作用。在两大经济带的贯通对接中,必须充分发挥交汇点和枢纽城市资源、产业、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强化其交通运输功能、科技创新功能、产业辐射功能,将发展高地建设成增长极、增长轴和辐射源。以建设国际化城市为导向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使之成为“两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和强力引擎。

  推动政府与市场结合,探索创新产业园合作模式。在企业自主选择互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融资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政策,还要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境外合作园区,进而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组团式、集群式“走出去”。另外,合作产业园的建设,不仅要开展工业项目的纵向合作,还要加强服务业等其他行业领域的横向联系,实现资源互通与共享。

  实施横向中性的产业政策,营造市场平等竞争环境。鼓励和支持企业跨区域兼并收购,通过健全完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政府工作体系等制度设计为企业创新、融资、人力资源投资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避免实施歧视性、差异化政策主观甄选“赢家”和“输家”,而是以质量、环保、安全等标准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实现平等竞争。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

  优化沿江沿海重化工产业结构

  吴福象

  江苏省重化工产业主要布局在沿江和沿海,主要以化工产业园形式集聚。从整体来看,江苏重化工行业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偏低,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重化工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重塑资源与环境成本评价体系,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让资源与环境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并让市场机制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性作用。

  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研发和技改力度,加快工艺设备的绿色改造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提高工艺成熟度和模块化程度,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

  依据各类重化工业产业园的区位优势和行业特色,加强跨区域的园区的战略协调与业务合作。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化学产业园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完善化工产业链体系和现代化工物流体系。通过化工企业在园区集聚、改造,构筑“基础化工原料-化学中间体-精细化工”上、中、下游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优化产业结构。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强化江苏重化工产业公地的公共投入,将资源的存量优势转化为要素质量和价格竞争的动态能力。学习德国经验,发挥科学家对基础工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学习日本跨企业协作和成本精细化管理经验,学习美国在基础化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基金管理和风险投资经验,塑造重化工产业的W型价值链。

  根据重化工行业属性和技术生命周期的特点,灵活采取共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发挥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汇集优势,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共享全球关键技术和要素流动带来的战略机遇。抓住国家首批双创试点契机,灵活采用部门政策和通用政策,发现和捕捉重化工产业演化过程中主导技术的突破点和间断点,从产业层面和部门层面分类突破。

  抓住国企分类改革契机,利用资本市场纽带引导企业合理布局,实现规模经营和结构优化。强化重化工企业本地化的根植性,通过自我投资、自我学习成功塑造结构、技术和市场的“钱德勒三重基准”。通过自下而上的顶层设计,实现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连云港新型钢铁基地和基础石化产业密集区为核心,以泰州精细产业密集区、南通基础石化产业密集区、盐城精细产业密集区为辅助的江苏中化工产业整体空间格局和跨区域产业园联动体系。

  (作者为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学教授)

  协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

  李程骅

  合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能加快沿江两岸地区发展能级整体提升,有效整合沿江苏南、苏中地区的空间资源、发展要素和创新网络的带动作用,培育出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最大最优的增长极。

  统筹规划主体功能区,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主导的集约型现代城市群。确立优化发展的原则,坚持“精明增长”的导向,统筹规划好主体功能区。沿江八市要细化两岸城镇体系规划,明确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对原有的沿江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重新审视,实施基于城市群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行动。探索出集约发展、“精明增长”的江苏现代城市群建设之路。

     突出中心城市带动功能, 形成多层级联动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群。南京要和苏州发挥“双引擎”功能,集聚高端要素,在更高层面上对接上海,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南京要在扬子江城市群未来发展中发挥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握创新驱动城市转型和丰富特大城市内涵的要求,建成国家级的创新中心、创新枢纽。要把南京江北新区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使其成为扬子江城市群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关键纽带。

     完善产业与城镇转型互动机制, 整体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国际竞争力。围绕江苏“一中心”、“一基地”的建设目标,打造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做优做强服务经济主导、智能制造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探索产业升级与城镇转型的联动机制,深度实施互联互通行动,推动跨江对接。简政放权要落实到位,充分释放沿江19个县级市的发展潜能,促进它们实现创新在地化,上升为国际化网络中的新节点。

     以绿色发展降低生态负荷, 打造长江经济带示范性“绿色城市群”。全面提升扬子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质量和整体宜居魅力,使其未来成为示范性的“绿色城市群”。要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指导作用,以一体化保护的机制共守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地区生态安全。精准制定各市碳排放指标,探索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环保绿色技术共享机制,提升企业排放达标标准和准入门槛,逼退、逼转、逼治不达标企业。实施沿江生态污染联控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考核体系,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

  (作者为《群众》杂志副总编,省级重点培育智库“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以先进理念抓长江保护

  秦尊文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不是不要而是要更高水平地发展经济,要在生态环境容量过紧日子前提下,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设立产业、区域、河段三项环境准入制度,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决不降低环保和安全门槛,通过严格的项目环评、环境准入和有效的奖惩激励,倒逼和引导企业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与升级,推动园区产业升级改造和生态化改造。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坚决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淘汰落后或过剩产能力度。深入推进“两化融合”,重点支持传统支柱产业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着力开发“城市矿山”,培育壮大“静脉产业”。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利用好长江流域宝贵农业资源,大力推广循环农业模式。推行种植业清洁生产,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力度,严格控制农药污染。在畜禽养殖业规模较大区域,建立一批标准化养殖小区,使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加强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建设一批清洁水产养殖基地。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产业化。

  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以物流、金融、科技、商务为代表的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拓展服务领域,重点促进商贸、旅游、文化、体育、房地产、家庭服务的繁荣发展。推进动漫、通用航空、软件与服务外包、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发展,鼓励发展总部经济、网络经济等新业态,抢占新兴服务业发展制高点。

  全面推行绿色消费。倡导公众积极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全面禁止商场、医院等机构提供免费塑料包装,禁止旅馆、酒店、餐馆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绿色空间,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推广城市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厉行节约,力戒奢侈消费,推动全民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好习惯。

  (作者为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智库研究员)

  让绿色引领长江制造

  盛 毅

  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发展,战略上要有多层定位,下游突出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移,中上游突出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区域上要有合理分工,重点依托城市群进行布局,形成错位发展、各具优势的制造业空间分布;行业上要有针对选择,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迅速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对沿江的化工企业和流程类制造业,大力度开展绿色改造;政策上要有鲜明导向;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尽可能满足“帕累托最优”,从经济利益上进行引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科学界定产权,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法规,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上进行引导。

  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要多措并举,首先要落实已经制定国家战略和政策,制定绿色制造发展的实施计划和方案,明确总体定位和分区域的定位。建立基本层面的政策法规,继续完善环境标志的认证,加强环境标志实施的检查督促,尽快建立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提升绿色制造技术支撑力,广泛开展绿色制造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促进设计技术、标准体系、制造工艺、资源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推进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大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对各省市的“去产能”方案进行统筹,明确转移和淘汰的产能有多大,需要转移的向哪些区域转移,需要淘汰的有哪些企业,遗留的问题如何解决,必须列出清单和时间表,逐个省市、逐个链条和逐个企业推进。开展绿色制造基地和园区示范,选择一批有规模的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将有价值的做法和措施在全流域推广。加大绿色制造的资金投入,国家要制定长期的资金投入计划,集中资源支持各省市的制造业绿色改造和技术创新,要在长江经济带层面上,设立制造业绿色发展基金。此外,还应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绿色转型和低碳改造提供适用的金融信贷产品,探索建立适合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风险投资市场。

  (作者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