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高校智库不能“新瓶装旧酒”
2016-12-30 08:5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徐青森

 

  智库论坛

  2014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见》,将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党政智库、科技和企业智库、民间智库一道,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和要求,一批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体现高校特点和优势的高校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

  与其他智库相比,高校智库有四大优势:一是人才密集,高校有63万人的社科队伍,是我国智库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支生力军,也是最庞大的生力军;二是知识储备雄厚,有最为齐备的学科体系以及几乎涵盖所有重大问题研究的研究基础;三是科学客观,与党政智库相比,大学离政府不是那么近,也不像有些社会智库离的那么远,这种适当的距离使得高校智库更易于对政府决策做出客观分析和提出科学合理建议;四是体制灵活,与党政智库和党校社科院智库相比,高校在创新智库的运行和管理体制方面有着更多的操作空间。可以说,高校智库最有可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当前发挥好高校智库的四大优势,关键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在从宏观政策引导上,处理好专业智库机构建设与发挥好高校智库作用的关系。我们在推动建设一批专业化智库的同时,还必须注重调动更加广泛的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和支持智库的建设研究。如果高校智库只有一小批人在干,其他人都在看,甚至是不理解、不配合,那么高校智库就会成为高校的孤岛,也就谈不上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治理密集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智库建设的错误倾向,即标签化、搞贴牌运动的倾向,把任何发挥智库作用的个人、团队、机构都贴上智库的牌子,混淆专业化智库与具有智库作用的机构之间的区别。泛化的智库建设不是好的倾向,专业的智库要专,要少而精。

  二是在组织运行上,处理好智库与原有科研机构的关系。从近年来高校智库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一批是新建智库,但更多是脱胎于原有的科研机构,通过对原有科研机构进行改造和升级来实现智库建设的目标。有的成功转型了,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也有的是不成功的,变成“新瓶装旧酒”。转型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专”字,首先体现在专业定位上,专业化智库应当专注服务于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专心研究政府关心、人民关注的现实问题。“专”还体现在成果产出上,专业化智库不可以追求论文和著作的发表,而是以舆论引导报道作为成果的主要形式,力求影响决策、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专”还体现在专业化的组织形式上,改造老机构绝不是简单换块牌子,而要在机构的定位、组织管理、成果产出等方面有全新的理念和切实的举措,使之发生质的变化。

  三是在管理体制上,处理好专业智库与依托院系的关系。院系是高校基本组成单位,是高校科学研究各项功能的基本载体,掌握经费分配、教研考核、导师遴选、绩效奖励等多种资源,作为高校的专业智库机构和研究人员不可避免地要和依托院系发生紧密的关系。理想状态的智库和院系关系叫做“相对独立”:首先是要独立,不能搞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即智库与原来的教学科研分组分工模糊,自身定位不清楚,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没有特色,人财物没有任何自主权,甚至有的高校智库平时没有任何活动,就是写报告临时凑人干活,这样的智库不能被称为专业智库,只是具有智库功能的团队而已。专业的智库应当是相对实体化的,有明确的任务和定位,有稳定的经费,有专职人员,有特定的评价考核体系,与院系一般的教研活动有明显区别。其次,不能搞绝对独立。如果让智库专家完全独立于教研活动之外,不参与学科建设等相关活动,这样的高校智库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做不强也走不远。

  (作者为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