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不重视“动能人格化”,好政策将成镜花水月
2016-11-18 14:2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盛克勤

 

  智库观察

  所谓“动能人格化”,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的因素在提振经济中所起的深层次作用,要善于发掘和依靠干部群众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将党和国家的举措方略能动落实到各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使工具效应有效彰显、政策动能得以兑现。不重视“动能人格化”,常会使好政策成“镜中花”、“水中月”,最终“口惠而实不至”。对此,基层普遍认为要警惕“三种现象”:

  一是无人接招,好政策“总是在路上”。大家公认,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速度换挡、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政策意见,其中不乏用真金白银营造更宽松发展环境的重大利好。但是,国家层面的这一意志来到省、市以下却大打折扣。不少地方和企业反映,“上面政策确实好,下面企业看不到,有的看到用不到”;国家的好政策到了地方常常“没下文”,虽然“出得了中南海”,但很快又“石沉大海”。

  二是就招接招,抓贯彻“依葫芦画瓢”。应该肯定,各地对贯彻国家方略的态度总体是重视的。但贯彻中缺乏研究、缺乏思考、缺乏联系本地实际作出周密谋划也确实存在。一些地方满足于对上级要求照搬照转,满足于传达不过夜、宣讲不走样,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貌似工作环环相扣、一着不拉,但最后“绕了一个圈、画了一个圆,还是回到原点”。一些部门则习惯站在本位角度强调各自上级规定,常与相关部门“互为前置”,致使基层不少合理诉求无法解决。

  三是被动接招,缺激励“见物不见人”。“见物不见人”是“动能人格化”的典型障碍。“见物不见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问题,往往就数据分析数据,就经济谈论经济,没有看到物质背后人的信心、智慧、精神等诸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事实上,再好的政策也要人去执行,再新的理念也要人去落实,再多的利好也要人去兑现。如果我们抓工作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调动人的积极进取心,不善于做激励人的工作,那就只会让人一味感觉“压力山大”,而不能“累并快乐着”。

  推进“动能人格化”,无疑应以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人群为观照对象。来自基层的看法是,影响党和国家为当前经济“注入新动能”成效的关键群体包括机关公务员群体、科技工作者群体、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群体,要强化对这三大群体的“动能人格化”塑造,具体措施有:

  深化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动(压)力机制建设。当前公务员存在的“虚与委蛇”、“为官不为”现象,固然有思想问题导致的行动障碍,但由于责任不明、问责缺乏造成的工作疲沓也难逃其咎。俗话说得好,“人无压力轻飘飘”。在当今国家对顶层设计较为明确完备的情形下,既要解决认识自觉,更要强调执行坚决。故此建议,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或明确主抓公务员责任制考核的工作机构;对每项工作部署均应辅以指标、主办、时限、责任、奖惩等查考内容;特别对国家政策指向明确、有刚性要求的工作任务,要坚决贯彻不打折扣、不讨价还价、不延宕变通的纪律规矩,对敷衍塞责者严加问效追责,用严明的责任机制倒逼各级工作人员无从疲沓、不敢懈怠。

  加大地方激励性配套政策出台力度。国家近年来欲为经济“注入新动能”的思考不可谓不周密,决心也不可谓不大,但国家层面的政策意见大多以导向性为主,工作要求相对宏观。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省以下中微观层面以抓贯彻落实为主,完全可以多出台一些以绩效激励为导向的配套政策,用以激发各级干部群众的能动精神和担当作为。为此建议,当前工作要力戒“懒汉思维”和“简化处理”,不仅不能在“反四风”中将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的目标管理考奖机制“一风吹”,而且要允许各地在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的同时,按照“精干必要、规范申报、基于绩效、充分奖褒”的原则,科学设立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荣誉与利益激励机制,切实做到让“能担当者受褒奖、创实绩者得实惠、善作为者有地位”。

  积极鼓励基层干群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活动。重视顶层设计与尊重基层创造并不矛盾。顶层设计往往需要基层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而基层创造又常能给顶层设计提供思想启迪和实践支撑。“春江水暖鸭先知,兴业难易民最晓”,尤其在发展碰到困难和障碍时,来自基层的首创常有最灵动的智慧和最丰富的想象。为此建议,各级党政领导务必牢固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念,真心自觉地做到问政问计问效于民,凡是人民群众接受认可的就不要轻易否定;主要突出严管党政干部、严管国有资产、严管“利益交换”,其他应放手让基层摸索“公平正义兼顾,良俗严纪兼融、效能效益兼得”的宽松创新机制;对来自实践层面的投向市场抉择机制、科研转化回报机制、政商亲清交往机制以及合法财富时效安排机制等,均应正向鼓励并帮助探索完善,不拿现时政规溯过往、不用单一条规框全部、不以党内法规套社会,真正在全体干群中营造出“大众放心创业、万众放胆创新”的生动局面,从而为经济增长有效注入现实而深厚的强大动能。

  (作者为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