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陆月洪:江苏家训之“天下情怀”
2016-05-06 09:38:00  来源:新华日报

 

  智库出品•家训

  陆月洪

  顾炎武在《两汉风俗》中,发出了明清易代之际最沉郁最悲愤的议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显然,顾炎武表面上谈魏晋,实则是在谈论自己亲历的沉痛的历史教训。在他眼中,天下与仁义紧密相连。天下乃仁义之天下,而仁义当为天下之仁义。在他波澜壮烈的一生中,天下情怀又与他所传承的顾氏忠烈家风、与他遵循的忠于明朝的嗣母遗命,密切交织在一起。

  康熙十八年六月,顾炎武闲居汾州刘子端家,在《答次耕书》中,表明不参与纂修《明史》的原因,即嗣母的临终遗命。他说:“鄙人情事与他人不同。先妣以三吴奇节,蒙恩旌表,一闻国难,不食而终,临没丁宁,有无仕异朝之训。”在《与叶訒庵书》中,顾炎武表示嗣母忠贞光照天下,不仕异代的遗命不可违背,若当局相逼,只有一死相殉。嗣母“国亡绝粒,以女子而蹈首阳之烈。临终遗命,有‘无仕异代’之言,载于志状,故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矣。”嗣母绝食殉国,临终时的遗命,炎武念兹在兹,终生不敢或忘。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在为元配王氏所作的《悼亡》诗其四中,炎武又不禁想起了嗣母遗命:“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也就是说,托付妻子在黄泉之下告知嗣母,炎武此生从未违背遗命,一直坚持民族气节!

  可见,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中,顾炎武一再回顾嗣母不仕异代的忠烈遗命,以激励自己不赴博学鸿儒科和撰修明史。那么,在顾炎武及其嗣母身上体现出来的忠烈家风,到底是如何传承并体现于顾氏家族的呢?

  万历四十一年五月,顾炎武诞生于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千墩镇。他初名绛,乙酉之变后,因敬仰南宋遗民王炎午,而改名炎午,即炎武。嗣母王氏出身于书香门第,非常勤奋好学。在作媳妇的十七年中,白天纺织,夜晚读书至二更,尤其喜欢读《史记》、《通鉴》和明朝的政纪诸书。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最深刻和终生不忘的。

  顺治二年四月,由于清军进军江南,炎武侍奉嗣母,率同家人迁居于常熟县城东南的唐市。闰六月,应杨永言之辟,也因嗣母的支持与激励,顾炎武加入昆山县义兵。嗣母当时对炎武说:“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敌,我则死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嘉定和昆山于七月初旬相继沦陷后,常熟于七月十四日沦陷。炎武嗣母听闻这些噩耗之后,决定绝食殉国。绝食十五日而逝世。临别之际,嗣母留下遗言,表示“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由炎武晚年极力拒绝清廷征召的忠烈表现来看,嗣母遗命对他此后一生的影响可谓至为深远。

  嗣母绝食殉国,家人多有遇难,这是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所遭遇的特殊人生体验,至死都刻骨铭心,念兹在兹。八月,炎武再次参加抗清斗争,并写下《秋山》诗二首,记述三吴地区抗清斗争悲壮失败的事迹。篇首二句“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铺陈了悲壮惨烈、沉郁肃杀的历史氛围。

  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悲壮岁月中,顾氏家族的忠烈家风,不仅体现于顾炎武及其嗣母身上,而且也鲜明地展现于炎武两位弟弟的生命中。顾纾出生于炎武八岁时,明朝灭亡后,他绝意不仕新朝,隐居于千墩旧庐。居丧时,他因为过于哀痛,以致泪流不止,双目遂盲。炎武晚年为清廷博学鸿儒科征召时,顾纾千里传书,鼓励炎武拒绝征召。炎武四弟顾缵,字子叟,为人负气尚节。顺治二年,清军进军江南。顾缵发誓以身报国,“持檄登陴,白衣指麾,奋不顾家。城破被戮,年二十六。天炎尸败,莫知死所,衣冠葬祖墓。”(《钱谱》“崇祯十五年”条注引),可见,顾缵直接以血肉之躯展现了忠烈家风。

  在此后的岁月中,顾炎武也始终牢记顾氏家族的忠烈家风,尤其对嗣母遗命,更是须臾不敢忘却。康熙十二年七月,他赋诗《先妣忌日》,悼念嗣母。其中有云:“闻丝欲下刘鬷泣,执卷方知孟母慈。”“无穷明发千年慨,岂独杯棬忌日思!”在清廷不断的高压之下,炎武身上传承的忠烈家风,不时迸发出血性璀璨的光辉。康熙十七年,因峻辞而免于博学鸿儒之征,他为此赋诗《春雨》,其中有云:“平生好修辞,著集逾十卷。本无郑卫音,不入时人选。年老更迂疏,制行复刚褊。”表现了傲岸严峻的品格,不为时俗所动而坚持民族大义的高洁品行。康熙十八年,赋诗《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其中有讥讽京城文人“分题赋淫丽,角句争飞腾。”又表白心迹,表示自己将以死坚持民族气节:“嗟我性难驯,穷老弥刚棱。孤迹似鸿冥,心尚防戈矰。或有金马客,问余可共登?为言顾彦先,惟办刀与绳。”

  顾氏的忠烈家风,不仅在顾炎武身上得到浓墨重彩的光辉展现,而且也绵延于世,恩泽天下。尤其在近代中国的动荡岁月中,更是获得辉煌的传承和发扬。在《正始》中,顾炎武曾指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经过近代维新革命家麦孟华和梁启超的演绎与简化,最终演变为后世妇孺皆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所副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