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出品•家训
孙钦香
家训是古代中国读书人代际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内容不仅充满做人处事的谆谆教诲,而且极为注重子弟们读书治学的方法和意义。江苏作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地,其所产之家训作为中华传统家训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也颇为重视子弟们读书作文的教导和指引,即此展现江苏家训传统中对人文修养的浓厚关切。
作为人文渊薮之地,江苏家训传统中关于读书治学的内容,其显著特点之一家学世传。著名的家学传授大族可以上溯至西汉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刘歆(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父子(今江苏徐州沛县人),刘向在父祖雅好《诗经》的熏陶下,研读经书,造诣颇深,并以家学传子,三子刘歆最为知名,编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著作《七略》。其次南朝时期寓居建康的颜氏“世以儒雅为业”,有良好的家学传统,颜之推(531-约591)撰写中国第一部完整家训名作《颜氏家训》,长孙颜师古(581-641)“少传家业”,撰《五经定本》等。家学传承在清代乾嘉时期更是明显增多,清代高邮王念孙(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父子,为乾嘉汉学的中坚力量,王氏父子在音韵、训诂校勘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合称“高邮王氏四种”。
清代苏州惠氏三世传经,世守古学,惠士奇(1671-1741)兼治经史,晚年尤精于经学,惠栋(1697-1758)传祖父周惕(?-约1674)、父士奇之学,熟读诸经,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为吴派经学的奠基人。清代毗陵庄氏一族中庄存与(1719-1788)为学兼采汉宋,不非议古文经学,涉猎经史百家之书,庄述祖(1750-1816)是庄存与胞弟庄培因之子,研究《春秋》三传,考证今古文《尚书》,并将庄氏今文经学传授给外甥刘逢禄(1776-1829)、宋翔凤(1779年-1860),常州学派随之发展壮大。清代宝应刘氏诗书传家,刘台拱(1751-1805)少时“心慕理学”,当时有“小朱子”之称,而且校书不下千卷,治学严谨,侄刘宝楠(1791-1855)长于名物训诂,重视小学,又深受理学熏陶,融汇汉宋,所著《论语正义》凝聚刘氏三代人的心血。近代以来无锡钱氏一族诗礼传世,又能积极参与新式教育,成就辉煌的家族教育,其中著名的有国学大师钱基博(1887-1957)、文学家钱钟书(1910-1998)父子,还有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以及一门六院士的文教佳话。
二是在《家训》、《家书》等作品中,讲论读书顺序、方法及其意义。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言辞谆谆告诫子孙要立志读书,北宋名臣范仲淹(989-1052,苏州吴县人)在《义庄规范·文正公初定规矩》中也教导:“使诸房子弟知读书之美,有以激劝。”《勉学》篇中还提到读书顺序自然是首要读儒家经典《诗》、《书》等,但也要“涉百家之书”,于佛学也不应忽视。尤为难得是,《杂艺》篇中还指出学习书法、数学、医术、绘画、琴瑟、下棋、射箭、投壶等“杂艺”。经史子集的读书顺序在后世也有论及,清代郑板桥(1693-1765,江苏兴化人)在《焦山别峰庵雨中寄舍弟墨》家信中便指出读书《四书》之上有《六经》,《六经》之下有左、史、庄、骚、贾、董策略、诸葛表章以及韩文、杜诗,《二十一史》“书一代之事,必不可废。”《勉学》篇中也同时指出,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开心明目”、“修身利行”,自此以后“读书明理”在后世家训中也屡有论及,明代东林学派创始人之一高攀龙(1562-1626,江苏无锡人)在其所作《家训》中便指出要“做得一个人”,必须读书“穷理”和“读书亲贤”,如果“道理不明”,便会不知不觉“堕于小人之类”。
郑板桥还在家书中指示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不要迷信,不要为书本所束缚,“总是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但同时指出,固然要有自己的见解,又必须有根据,不能随意为之,“而特识有不外乎至情至理,歪扭乱窜,无有是处。”而且指出读书要精,不可求快,以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例子,说明精读可以将书中“微言大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所穷。”当然精读是指书中重要的、精彩的部分要反复研读,而不一定全部都精读,如以《史记》为例,“《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读,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关于写诗,郑板桥也在家信中也作了具体的指导,他告诫弟弟郑墨人品和诗品关系密切,要慎重诗的选题,“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关于作文,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五书》中郑板桥也指出:“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明确主张文章要实在,反对不将文章含义说透的故弄玄虚之举。
可见,江苏家训传统中因其极为看重子弟教育,注重读书作文,成就了古往今来著名的家学渊源流传的世家大族,家族治学传统在培育子弟人文修养和识见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还把这些家族教育的经验智慧总结出来撰写成文,在《家训》、《家书》等作品中就读书顺序、读书方法及其意义进行阐述和劝勉,进一步保障和提升子弟们读书作文的人文素养。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