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从“世界密码”中探寻中国现代化之路
2016-04-22 08:39:00  来源:新华日报

  论坛传真

  如何理解现代化?现代化有无共同模式?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该怎么走?21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大学历史系在京举办《世界现代化历程》出版发布暨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热烈研讨,共同探寻现代化的“世界密码”。

  现代化不只是GDP,是全方位的转型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多为《世界现代化历程》丛书的作者。这套十卷本的书,自2005年启动,历时10年方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全套出齐。

  丛书总主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认为,现代化是一种文明的转型,是全方位的转型。“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绝对不是!一般民众认为,我的工资翻倍就是现代化。很多领导干部,也把现代化等同于经济发展、GDP。”他说,“现代化应该是全方位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的,还有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现代化有具体内涵和指标。“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琦说,具体来说,现代化表现在经济方面的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以及社会方面的中产阶级化或城市化、文化方面的理性化和多元化。

  现代化没有“数学公式”,但有模式可寻

  专家们认为,现代化是世界性的现象,其中有共性与模式可寻。

  “虽然历史经验不可以像数学公式那样简单套用和照搬,但人类历史无数次证明,历史与现实之间永远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共性和一般性,可供比较总结。”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说,人类社会逐渐突破民族和国别的藩篱而走向区域发展,进而呈现出全球范围内协调大发展的趋势。当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就更迫切地促使历史学家从全球和整体角度回顾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现代化历程。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哲学系教授王博认为,《世界现代化历程》满足了我们了解世界的需求。“在这个时代,我们如果不能够很好地了解世界是怎么走过来的,世界正在进行着什么,我觉得中国会失去太多的一种机会。”他说,“我相信,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肯定能够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学习到一些一般性的东西。”

  专家们总结的,不仅是经验,还有教训。研究西欧的现代化历程,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陈晓律认为,至少有三个教训值得警醒:第一个,盲目自大,自己折腾自己,不幸发动两次自杀性的世界大战,使原有优势丧失殆尽;第二个,把工业先于农业,甚至消灭自己的农业。最终,二战终于使大家体会到,没有农民其他都靠不住,粮食必须种在自己家门口;第三个,人口发展问题。现在是高素质人群不生孩子,而移民越生越多。移民逐渐和难民、恐怖分子纠合在一起。移民不仅分享欧洲现代化的价值,还分享现代化的红利!这是西欧国家所不愿看到的。

  现代化不是西方化,照搬移植只会“水土不服”

  不过,专家们也提醒,重视共性,不能忽视特殊性。要描绘世界现代化的完整图形,必须在共性与特性的交织中进行。

  钱乘旦认为,尽管现代化是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共同趋势,但现代化的模式却千差万别,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利有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形式。对非西方地区而言,照葫芦画瓢,盲目照搬或移植西方模式,只会出现“水土不服”。

  “世界现代化仍然处在进展之中,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现代化实现之后的新问题,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在追赶型的现代化过程中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掉入了现代化的陷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司司长周慧琳分析说,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有的因为对先发地区亦步亦趋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国情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各国各地区只有探讨符合本地国情和特色的发展道路,并根据本国本地区历史和时代特征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才可能最终实现现代化。

  本报记者 翟慎良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