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道出了人们对都市生活的美好向往:城市,不应仅仅是防卫、交易、生产和栖身的功能性空间,而应是人们追逐理想、缔造精致生活的品质空间。城市园林,便是营造诗性的品质城市和精致的都市生活的基本要件。苏州园博园,正是这样一个品质城市和精致生活的最新样板区。
园林,是人类应对城市压力的最聪慧的发明之一。园林,为在压力中穿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空间。奔忙之余,人们来到园林,从压力中抽身,暂时抛开种种凡尘俗物,与自然相望、与灵魂对话;放空自己、纾解身心。压力释放之后,重新收拾心情,再度积攒能量,心情舒畅并充满活力地回到繁杂的日常之中。
被城市化大潮裹挟的中国城市,空间的格局和人群的联结,不断被打破、分化、重组,这个过程,不断产生新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同时不断制造着分裂的痛楚和冲突的撞击;我们迫切需要认同。
在苏州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中,从古而今,人们一来到这里,往往就不可遏制地迷恋上这座城市,恐怕与这座城市多姿多彩的园林密不可分。过去,人们在这里造园、赏园;如今,人们对苏州园林有更高的期待,需要更多的延续传统、融入现代的公共园林;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更为开阔、容量更大的郊野型园林。园博园正是一座这样的当代城市园林。
城市是个生命体,它会衰退也会老化,它必须、也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更新,才能获得再生并继续前行。涵盖物质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的城市更新,既需要总体性和协调性的更新理念,也需要点点滴滴的务实工程。现代园林是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工程措施。
苏州的园博园,将“有机更新”的理念活化了。园博园西北角的柳舍村,都是寻常百姓人家的村民住宅,成为园博园最有个性的景观,粉墙黛瓦、水墨江南、耕读人家的风貌尽显眼底,使园林与民居隔河相望、互为借景。由此,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得以与城市的拓展与更新同步推进。
作为品质城市和精致生活载体的城市园林,需要更浓郁的本土化色彩。江南的城市,江南的园林,还期待更多的和更为自然的江南元素和江南特色。江南的气象气候、山水形胜、建筑街景、风土人情,自古以来,都是诗人反复吟唱的主题,都是画家笔下美轮美奂的图景。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可能更需要清醒的意识保留本土特色。
人们还需要更饱满的“家园化”氛围。江南人传统的家园都是与精耕细作的农耕生活密切相关的。当人们越来越远离土地时,更需要找回曾经的、熟悉的乡土家园。苏州园博园,当代城市园林,可以吸纳更多的农耕元素。在苏州园博园,人们已经看到了油菜花、小麦等田园作物,将田野一角引入了园林。其实,能够作为园林景观的田园作物还很丰富,园博园在这方面还可以思路更广阔些、内容更丰富些。
将苏州园博园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活品质最佳和最新载体,使其从静态走向动态,使其成为苏州最具活力的地区和新符号,具体还可以有一些具体的措施:1)将园林、山水与健康运动结合起来,定期举办自行车、骑行、跑马、风筝、皮划艇等等大众体育运动活动,并且建立相关的运动俱乐部。2)将园林与城市居民家居品质的提升相结合。3)让园博园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感知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最佳载体。苏州园博园可以成为苏州孩子们最生动的自然读本。将园博园与少儿园艺科普结合起来,让幼儿园孩子在园博园认植物、捉昆虫;让中小学生到园博园上生物课、自然课和科学课,使其会成为少儿园艺科普的旗舰园。
总之,品质城市,不仅能够提供疏密有致、自然生态和人工创造物相融合的物理空间;更能让人们内心安详、梦想驰骋,让人们营造张弛有度的节奏、编织诗性精致的生活;让人们找到精神上的回家之路,生发出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发展中心副主任、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