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园博会的举办,坚定了江苏打造绿水青山、促进绿色惠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苏州吴中自古以来就以绿水青山著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重要的生态资本。作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园林景观对苏州的房产增值、土地增值有哪些帮助?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首先,什么是生态资本?怎样实现生态资本的价值?“生态资本经营”的概念就是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将资本经营理念引入生态资源保护中,并注重生态补偿,从而促进生态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推动生态保护,推动发展,探索生态经济的发展之路。
江苏省人均生态资产约13万(2万美元),生态资本总价值10万亿。但是,全省仅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却消耗了全国8.6%的能源、8.1%的水,排放了占全国4.9%的COD和4.6%的二氧化硫,造成了40%的空气质量不达标天数,这种矛盾、增长的陷阱,让我们难寻美丽江南。世界银行提出,除了创造GDP之外,社会财富还应当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江苏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长期以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思路,要逐渐转向以人力为中心,注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们发现,江苏的自然资本虽然在社会财富中占比在下降,但是对整个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现有条件下,怎样协调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大难点,这要求我们要创新思维,通过保护生态来满足发展需求,需要借鉴市场机制,引入生态资本经营机制。
生态资本对于城市品质或功能的提升具有巨大效益。就苏州生态资本经营来看,生态资本与历史文化资本交融,生态资本价值占比低但总量不低,尤其苏州百姓对于生态增长点有更高的需求。从苏州园林城市建设角度来讲,发展的基础是绿色资本,发展的手段是绿色生产,发展的载体是绿色环境,发展围绕着人们的绿色生活,需要通过确定承载力底线,优化国土空间,使得园林城市真正符合绿色生态发展要求。
那么,在绿色园林城市建设之后,怎样保证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从苏州目前生态景观设计与周边土地利用进行分析,与南京,上海,香港多地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行比较发现,明晰资源环境产权,保障园林城市发展共享是一条重要出路。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之后,上海郊野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允许老百姓扩建房屋,建好后开发民宿场所,给百姓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样,从苏州园博会的整体布局和建设可以看到,政府尊重农村的习俗权利,允许私人所有土地可以预先留有附加的缓冲地带,并不被划归到郊野公园的范围。生活方式仍作为乡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城市游客前来旅游的吸引点。村民的生活也可以通过向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或者帮助管理部门收集垃圾、种植树木、美化环境等得以改善。
在园博园,我们看到柳舍村的老百姓也直接融入到经营中来,分享绿色城市发展成果。“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的政府和居民应该形成这样的关系,政府和百姓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反而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这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就是可以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环节的前置,推进环境监测及其产品市场化。政府制定环境目标,政府监测环境质量,只有政府有权、合法公布环境数据,强化了政府对于环境治理的“自信”,但环境质量有可能与公众认知有差距;政府制订环境监测规则,允许社会机构、大学、NGO等参与环境监测,政府还购买高质量的环境监测成果,从而更科学地服务城市绿色发展决策;强化环境总量的总量控制;承认社会监测机构的监测。这对于推动园林城市建设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作者为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