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打造一体化江苏沿江大都市带
2016-07-29 08:4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程骅

  面向“十三五”和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围绕国家确立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中远期目标,江苏应当从战略上谋划沿江地区发展能级整体提升,有效整合沿江苏南、苏中地区的空间资源、发展要素和创新网络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深化沿江城市群的内涵发展,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跨江融合发展的江苏沿江大都市带。

  遵循大都市区的空间扩张规律,超前规划沿江大都市带的主体功能区范围,为沿江八市一体化发展提供空间基础保障。依据大都市区、都市带发展的典型“轴向”特征,将原来规划的沿江城市群、都市连绵区,实施轨道交通主轴带动的整体能级提升行动,缩小因原来市域割据发展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明晰南沿江、北沿江地区的城镇轴,优化轨道交通主轴和网络,让沿江两岸和跨江通道形成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加快南沿江、北沿江城际轨道线建设,将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确定的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沿江发展带串连起来,形成通勤化的空间格局。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在省级层面协调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对原有的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重新进行审视,在鼓励各城市大力度建设市域地铁、轻轨的同时,还要统筹规划好整体的轨道交通主轴对接、网络化连接问题。

  顺应大都市区的要素集聚规律,大力提升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形成沿江地带多层级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在江苏沿江大都市带的空间网络中,八个主要城市的能级不同,契合协同发展的层级化差序的最优条件。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都市圈和苏州领头的苏锡常都市圈的现阶段苏南区域发展格局,决定了南京和苏州在沿江大都市带的辐射带动作用。而无锡、常州、扬州、泰州等城市的定位,既有助于宁镇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内部的一体化发展,也有助于与沿江发展带的新增长极南通一起,共同对接长三角超级龙头上海的辐射,达到江南、江北多点通达、多层级联动和一体发展的目的。

  创新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沿江县级市的发展潜能,整体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化、都市化进程中,江苏的突出特点是不仅培育出了一批特大城市、大城市,而且县级市和小城镇发展较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推进一体发展的沿江大都市带建设,要有重点地提升这些县级市的能级定位,培育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创新发展的新平台。从省级层面的政策引导看,通过简政放权,释放这些实力强的县级市的发展潜能,不仅能培育出一批新的增长极或次增长极,也能深化区域的城镇化内涵,改变知识、资本、技术等新产业的发展要素集聚的流向,促进沿江大都市带真正形成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动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同步发展的城市化新形态。

  科学测度江苏沿江大都市带的生态承载能力,有效运用地租级差的疏散功能,在一体化进程中统筹解决“大城市病”和“小城镇病”。江苏沿江大都市带的规划和发展,必须以共守生态安全为前提,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南京、苏州等龙头城市地价攀升、企业商务成本加大的现实,有效利用地租级差,有序将先进制造基地、企业研发基地和协同创新平台,向网络化的次级节点城市疏解、分流,在整体的大都市带空间中协调生态布局、产业协作、园区共建、设施共享等方面的举措,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驱动的最大化,达到产业升级与区域转型的双重目的。沿江两岸众多的县级、镇级开发区、科技园区,进入到网络化的大都市带空间体系中,更有可能升级为特色性的创新社区、生态化的功能小镇,为沿江地区的绿色发展注入新内涵。

  精准认知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趋势和人才集聚特点,以包容性的人口政策和人才政策,不断提升沿江大都市带的宜居魅力与创新活力。尽管目前江苏的沿江地区常住人口总量已经达到五千万的规模,但因经济发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依然会在未来成为人口的流入地、人才的向往之地。在推进沿江大都市带一体化进程中,人口政策方面,要把解决当地居民就地城镇化和外来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同等对待。目前,苏南地区的昆山、江阴、常熟等地,已经成功地探索出人口属地化管理和服务的新路径,应在公共财政收入较高的沿江其它县市推广。人才政策方面,政府不仅要营造包容性的城市文化,更要在解决初期工作和生活问题方面有相应投入,在保持人口的净流入的前提下,壮大人才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才红利,使城市与区域发展具有持续的活力。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