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制度性或网络化的区域产业创新系统,主要存在于德国、瑞士、奥地利、北欧和日本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国家;第二种是像硅谷这样的新经济型或创业型的区域产业创新系统,主要位于美国、英国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之中。这两种类型从产业科技创新的方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区域的环境以及所在国家的制度环境上都有很大的差别。
综合比较发现,中国目前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是极其缺乏具有较强全球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比较不足。这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企业选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比选择其他的战略要好,即要让技术创新战略成为企业最具比较优势的战略。具体而言,企业之所以不愿意从事技术创新,其一是因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我们的市场竞争不公平等问题明显存在,企业技术创新很难获得较好的收益;其二是因为企业可以利用廉价劳动力、拼资源消耗、以比较低的环境污染代价快速发展,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其三是因为企业选择投入技术创新,相比投资房地产、资本运作、资源开采等,不仅风险大、收益低,而且获得回报的时间长,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存在明显的劣势。
另一方面要让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获得技术创新资源。从现状来看,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获取比较困难原因有很多:首先,全社会的人才观有偏差。高等教育存在结构性矛盾,高水平人力资源市场还没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和管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均较缺乏,更缺乏的是善于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的企业家人才。其次,全社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流动率太低,直接影响技术的有效转移和扩散。高技能人才与企业的雇佣关系不稳定,影响企业隐性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信息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差,政府的信息公共服务明显不到位。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不是简单地靠科研人员收入实施分配比例的改革就能够实现的,而是整个社会创新友好环境的营造,要让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成为最具比较优势的战略。如果未来社会上最有价值的企业是创新型企业的话,那这个目标就基本实现了。
江苏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既可以通过提升现有优势产业实现,也可以通过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前一种模式就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模式,后一种就是硅谷的模式,还可以协同推进两种模式和路径。重点是要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企业。根本上是要政府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一方面让技术创新战略成为江苏企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战略,另一方面是让江苏企业能有效获得各类技术创新资源。除需要研发人才外,更需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的企业家人才,既能深入洞察市场和用户需求、又懂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及能稳定在企业持续追求精益求精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既不是研发水平高、产生的新技术越多越先进就能实现,更不是研发投入水平高就能实现。从产业角度看,并不是高技术总比低技术好,而是越适用的技术越好,特别应高度重视现有先进技术的扩散运用和创新性运用,重视针对现有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创新和渐进性创新。
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第一步还是要学习德国把基础工业做好,让更多产品尽快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要创新性地运用已有先进技术开发全新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