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消除信息壁垒 提高决策正确性
2016-06-17 08:2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沈固朝

  智库论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后,决策权过分集中的体制性弊端有了一定程度的改正。很多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重视科学决策的程序,注意启用专家咨询以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不断高涨的智库热,反映了这一趋势,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决策是一种“谋”“断”的结合,如果将“谋”比作专家的献计献策,则“断”就是筛选大量信息后的“拍板”。因此,为尽可能减少决策失误,政府决策要依赖于两个系统,一是被称为“智囊团”“思想库”“顾问班子”的智库体系,包括政府智库、高校智库和行业智库, 另一个是信息系统,包括各级信息中心、统计部门和情报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两者作用互补,不可偏废。但在当前智库热的形势下,我们对前者强调的多,对后者关注的少。不少决策失败或施策低效的例子表明,我们不缺乏专家咨询,决策程序也是完备的,但却缺乏反映客观实际的信息和在此基础上分析所得到的情报。

  在决策涉及的各方利益诉求的博弈过程中,如何平衡“方方面面的因素”?如何保证“客观独立”?按什么原则决定重大行政决策提出的程序?各种方案比选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取舍不统一的专家意见?决策执行的效果如何评定?决策监督如何有效进行?回答上述问题,仅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够的。比如,整治城市交通问题,咨询专家可以将问题归结为规划布局的不合理、路网结构的不科学、供求结构不对称、治理结构不成熟等。但这些制约性因素需要大量反映客观实际的数据对道路、车流、人流、车位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进行分析,才能使路网建设、交通监管、流量疏导、停车调控、收费和相应的配套服务的决策有针对性。

  决策并不是一个瞬时工作,而是一个链环,一个包括了定策、施策、评策不同阶段、环环相扣、不断调整,不断评价和修正的动态过程,也是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方案的再决策过程。由于决策主体的认知偏差、决策的体制性缺陷、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等等因素,定策时的问题会在施策阶段暴露出来。决策者需要获取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大量相关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评估与纠错的依据,及时发现弥补决策前所忽视的问题,及时监督和斧正偏离既定目标的行为,为纠错机制提供可行的方案,这些都是智库或专家较少关注的方面。

  在评策方面,也亟需信息工作的介入。不少专家咨询会或评审会,主要依据个人知识,观感式、即兴式、片段式地发表意见,缺乏有规划、系统和持续的调查,就深入程度和精细程度而言,与国外的调查有较大差距,与国家的要求也极不适应。每年国家都有数额巨大的项目投入,缺乏详实的调查数据,导致无法了解这些投入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智库毕竟不是“点子公司”,如果建言献策仅满足于这一层次,无异于用“专家拍脑袋”代替“领导拍脑袋”,将可能使科学决策走回流于形式的老路上去。

  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情报服务体制,整合信息资源,联通信息孤岛,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将信息提示为决策所需的情报,成为决策科学化的关键之一,这一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此,需要改变以往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情报部门各自为政、各取所需的工作模式,实施相对集中的管理,提高情报工作人员的水平,拓展情报的收集渠道,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形成一个规范化的政府情报体系。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协调机构,这个机构既要熟悉政府机构的运作,又要了解各种渠道流向政府的信息,并制定有关情报政策,以便协调政府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机构,疏通信息交流的渠道,减少信息壁垒,从战略高度规划如何整合各方面的信息资源,指导信息在政府内部的有序流向。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