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诈骗为什么会形成产业集聚
2016-09-09 08:5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颜云霞

  山东准大学生徐玉玉被骗学费后昏厥离世、清华教授被骗1760万卖房款……诈骗类新闻成为了近日的热点,也激起了全国人民对诈骗团伙的口诛笔伐。那么,为什么在一些地区比如福建安溪,诈骗可以成为一个产业?而在其他地区却没有大规模、成集群的发生这种行为?面对诈骗产业的集聚,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积极应对?针对这些问题,长江产经智库的专家、学者们从经济学角度展开了激烈讨论。

  诈骗形成产业集聚的原因

  杨锐:诈骗是通过一系列非法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每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诈骗现象,它既是社会现象也是经济现象。为什么常见的QQ诈骗、电信诈骗等诈骗主体通常源于特定地方呢?从诈骗这种“生产行为”的非法性质出发,获得预期非法收益的核心条件是降低机会成本。为此,需要一种高度凝聚的“组织形式”,以降低被法律制裁的高风险和实施迂回生产,增加施骗过程中的“被相信”的概率。要满足上述条件,需要主体之间存在超强关系和主体在地理上聚集(可能集聚在自己家乡,也可能不聚集在自己家乡)。于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未验证的推论,以解释诈骗的地理集聚现象:在某一外部偶然因素的刺激下,宗亲关系较为密集之地滋生诈骗聚集行为的概率较高。

  汪德华:诈骗产业也需要很多专用知识,需要很多共用品做支撑,因此一般的产业集聚理论可以解释。我想强调的是,社会道德观在诈骗产业集聚过程中的作用:一个人骗大家反感,大家都骗就无所谓了,这可能是诈骗产业较一般产业更容易集聚的原因。

  陈长江:外部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诈骗行为具有外部性——诈骗产生的社会成本不需要本地承担,而收益却在本地形成溢出效应,因此可能造成本地执法者睁一眼闭一眼,管理松懈,外部执法者进入该地区执法的成本又很高。

  岳中刚:解释诈骗集聚需要用社会学的宗族网络,这种非法产业链大多是基于信任的亲戚或乡亲之间共同合作、分享隐性专业知识。我通过调查某村在北京通州的假酒产业链,销售假酒的渠道如超市、酒店必须有熟人引荐担保,大多是宗亲之间帮忙引荐,从而形成渠道、假酒、真包装、真防伪的产业链,而这些领域都存在壁垒,圈外人一般无法进入。

  李群:诈骗产业产生和集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1)行骗产业没什么技术含量,进入门槛低,所以一般出现在经济落后地区。又由于有道德因素,所以一般是在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中更容易出现;(2)当最早行骗者得手而未被抓获或抓获但未受严惩,可能导致其收益远大于成本,会有示范效应,周边了解内情者可能会跟随。如此往复,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形成诈骗产业集群。

  如何应对诈骗产业集聚

  陈爱贞:对于区域集中的诈骗团伙,一方面需要集中警力,一锅端;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舆论宣传。举个例子:福建连江一个渔村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时候出现整个村抢劫过往船只的现象,后来警方采取一锅端,之后就再没发生这种行为。

  孙军:诈骗是个系统性工程,建立法治社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大前提。如果诈骗产业规模很大,不一定非要以打击的手段,可以考虑给他们条出路,诱导成为正规产业。以电信诈骗为例,运营商只是其中一环,银行、公众机构等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堵是无论如何也堵不住的。

  崔卫东:关于反电信诈骗业集群的对策,我认为可以由网信办牵头、宣传部、工信部和公安部参加,设立反电信诈骗工作办公室,借鉴舆情监督的办法,实行电信运营商首问负责制:地区级产业集群,市级分公司运营商负责;省级产业集群,由省公司运营商负责;国家级产业集群,由国资委运营商负责。发现诈骗信息集中在某些地区,运营商副总双规6个月;发现诈骗产业集聚犯罪的,运营商总经理移送司法机关,按产业集群管委会主任的待遇,量刑处罚;各移动总公司、省公司、分公司设置反电信诈骗客服中心,发现线索,报告公安机关,使用北斗、GPS等,对集群区域定位,一网打尽。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