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P2P平台该做加法 还是减法?
2016-08-19 08:4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薛洪言

  当前,P2P行业正处于大分化、大变局时期,对单个P2P平台而言,则是关键的战略选择窗口期,战略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几年的生死存亡。近半年来,我们不断看到一些P2P平台或进入某个领域,或退出某个领域,不断地进行着战略探索。整体来看,大型平台倾向于做加法,中小平台则倾向于做减法,当然,大多数仍在麻木地延续过去的模式,沉浸于曾经的美好而不可自拔。不同的选择自然有不同的结局,那么,孰对孰错?又该如何抉择?

  根据股东性质,可以把P2P平台分为银行系、民营系、国资系、风投系和上市公司系五大类。从各类型平台市场份额变动趋势看,可以清晰地发现P2P行业中马太效应一直在发挥作用。在2015年10月1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后,P2P平台进入风险集中暴露期,跑路平台频发,造成恶劣的影响,投资人开始有意识地“逃往”大平台,加速行业马太效应,开始新一轮的行业大分化。

  在新的行业环境下,中小平台的竞争法宝正逐步失效。曾几何时,或借助高收益资产,或依赖股东补贴,遵循“高利率带来高流量、高流量催生高估值”的循环模式,中小平台以高利率为切入点实现追赶和超越并不难,很容易跃升至大平台的阵营。然而,平台跑路的频发打破了整个行业“刚性兑付”潜规则,投资者对高利率开始有了警惕之心,“高利率带来高流量”的因果关系某种程度上失效了。问题在于,对中小平台而言,除了高利率,几乎拿不出其他吸引投资者的亮点。产品体验?拜托,谁也比谁差不了多少。安全性?抱歉,投资者更愿意相信大平台。

  此时的变,不得不以减法为主。P2P业务可分为资金端和资产端,资金端的引流成本太高,中小平台可选择专注资产端的运营。在金融领域中,信贷(即资产端)并不具有显著的马太效应。只有最优质的一部分客户群适用全线上的信贷流程,大多数信贷客户和信贷场景都分布在线下,且很分散,无论是客户获取还是贷后管理都需要大量的线下布局,线下布局是存在物理局限性的,再大的企业都有边界,为无数小的资产获取方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与中小平台做减法不同,大平台的战略选择是做加法。具体操作上,一些平台继续深挖基础业务,或拓展资金来源,如进军企业理财,或拓展底层资产,如进军汽车信贷、校园金融、农村金融等。还有一些平台则跳出P2P业务本身,向着大而全的金融机构转型,最具代表性的是转型一站式理财平台。

  笔者认为,在此次行业大分化中,大平台的根基并未站稳,盲目扩张很容易摔跟头,尤其是第二种转型思路,无疑会耗费大量资源,竞争前景堪忧。此时,与其盲目追求大而全陷入战略的泥潭,白白浪费了战略窗口期,倒不如围绕主业深挖深耕,提高未来巨头之争中的胜算。

  以转型一站式平台为例。当前,P2P平台目前所处的阶段基本是在发行P2P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活期理财产品、公募基金代销等产品,仅此而已。要转型一站式理财平台,尚需引入信托、资管、私募等高门槛大额理财产品,甚至还需要布局家族财富管理、全权委托管理、另类投资、海外资产配置等理财服务。问题在于,互联网理财平台强调轻资产、纯线上运营,在高风险复杂金融产品的引进上,必然会遭遇到产品代销资质、风控、财富管理队伍建设、高净值客户获取、线下财富门店建设、非保本保息投资理念转换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且还未必会奏效。放眼现在的P2P平台,具有这个实力的屈指可数,更多的平台只是在盲目跟风,错失了真正该做的事情。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简单地为某种战略贴上某一标签并无意义。战略本身并无对错,所谓“制无美恶,期于适时”,与平台自身的资源禀赋、文化基因等有着莫大关系,真心建议每家平台在行业变革的窗口期多进行战略思考,拒绝跟风,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