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童星重要成果
2016-04-11 17:07:00  来源:南京大学
主要学术成果:
2015年
《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八“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点评》,《学术月刊》2015年第1期。
《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与郭林、王琎合作,《光明日报》2015年1月14日1版、14版。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5年第3期。
《“邻避冲突”中的议程设置——基于R市的实证研究》,与张乐合作,《行政论坛》2015年第1期。
《评“英国济贫法制度史”》,《社会保障研究》2015年第1期。
《风险的体制性衰减: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与陶鹏合作,《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与张海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论消费行为的政治动因》,与范广垠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3期。
《拓宽新型城镇化研究思路》,《人民日报》2015年5月11日16版(学术版)。
《防灾减灾应走多元合作之路》,《中国气象报》2015年5月20日(总第3667期)1版。
《国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政策文本分析》,与张乐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廉政风险科技防控系统的内生风险及治理——基于安徽省M市的实证研究》,与高钏翔合作,《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6月版。
《以网络型治理应对系统性风险》,《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5年第2期(总第7卷第2期)。
《西方福利制度压力及其调试政治——保罗?皮尔逊福利政治思想评介》,与陶鹏合作,《社会保障研究》2015年第1卷(总第21卷)。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问题、回应与完善》,与张乐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对老龄化》,《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8期。
《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困境及治理对策》,与高钏翔合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大力发展社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民生专报》2015年第7期,获李克强总理、马凯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的批示。
《从科层制管理走向网络型治理——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路径》,《学术月刊》2015年第10期;同期还发表《“学”正“行”端方成器——童星教授访谈》(童星、薛亚利)。
2014年
《公众的“核邻避情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张乐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1期。
《学者要有担当精神》,《光明日报》2014年2月17日。
《社会福利与欧债危机》,与徐恬恬合作,《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宏观经济观察》2014年第1-2期合刊。
《价值、理性与权力:“邻避式抗争”的实践逻辑——基于一个核电站备选厂址的案例分析》,与张乐合作,《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资本论”全新导读》,《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
《从政治行政化走向善治的县域治理——以江苏省泗阳县的“三项工程”为例》,与严新明合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探索公共决策科学性与民主性的统一——评“论公共理性决策模型的理论构建”》,《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2期。
《“邻避”冲突管理中的决策困境及其解决思路》,与张乐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4期。
《农村老年居民住院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与张丽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如何破解“宁信访不信法”?》,《群众》2014年第4期。
《如何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华日报》2014年4月22日。
《高校文科教师更要有担当精神》,《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
《论我国社会保障服务的理念更新与体系构建》,与白维军合作,《中州学刊》2014年第5期。
《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结构及其阻断与化解制度》,收入《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4年第1期,第237-240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5月版。
《搭建更开放的学术讨论平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20日B01版。
《防灾减灾与社会治理》,《中州学刊》2014年第6期。
《中国基层政府应急疏散行为模式:基于多案例比较分析》,与陶鹏合作,《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4期,2014年7月;收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编:《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文集》(2014年),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以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收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区域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十四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三方参与机制:上海个案》,与刘中起合作,《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论地方性知识在区域软实力中的核心作用》,与严新明合作,《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5期。
《关于进一步整合应急职能、成立国家应急管理局的建议》,与张海波合作,上报国务院办公厅,得到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同志的重视并作出批示,2014年9月。
《论社会治理现代化》,《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研究》,与卜全民合作,《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大型活动风险识别、评估研究》,与卜全民合作,《公安学刊》2014年第4期。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大型活动安保研究》,与卜全民合作,《净月学刊》2014年第6期。
Quanmin Bu, Xing Tong.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Fluidized Bed in the Treatment of Nitrogen Waste Water [J]. 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4,26(11):3320-3324(SCI收录号000343761100043).
Quanmin Bu, Xing Tong. Research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Public Security in China unde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 Proceedings of 2014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Education & Society Management, 2014(3):335-339(ISTP收录).
《论新型城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报》相关报道:《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研究发展趋势: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走向跨学科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0日A03版;《以改革推进防灾减灾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12日A01版;《工具理性扩张无益社会健康发展》,资讯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3日A02版;《从养老保险转向养老服务,社保制度建设要有新思维》,资讯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28日,A02版。
编著以下著作: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2013年
《残疾人社会政策的基点》,《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邻避”行动的社会生成机制》,与张乐合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论我国应急管理机制的创新——基于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理念》,与陶鹏合作,《江海学刊》2013年第2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6期。
《应对H7N9:我们不但有信心,更有办法》(访谈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8日A02版。
《芦山地震救灾体现我国灾害应对体制优势》(访谈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26日A02版。
《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危机与利维坦:政府规模增长的灾害危机研究视角》,与陶鹏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6期。
《从碎片到整合:灾害公共预警管理模式的嬗变》,与陶鹏合作,《中州学刊》2013年第6期。
《江苏应急管理战略研究》,《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11期。
《灾害链、危机政治与灾害管理制度变迁》,与陶鹏合作,《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提高理性认识,加强实践推动——南京大学童星教授谈应急文化建设》,《中国应急管理》2013年第9期。
《实施“再嵌入工程”,预防极端个体性事件》,《检察风云》2013年第5期。
《“十二五”期间江苏应急管理战略研究》,与张海波、陶鹏、童文莹、段然合作,收入《应急管理探索与思考》(江苏省“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重点研究课题成果汇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唯实》2013年第12期。《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评估》,收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3年)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时间序列的R/S统计方法》,与卜全民合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环境质量模糊评价中污染物浓度-隶属度关系研究》,与卜全民合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危险化学品安全储存研究》,与卜全民合作,《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年第12期。
Quanmin Bu, Zhanjun Wang and Xing Tong. An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 for Searching for Pollution Sources [J].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4):392-401(EI收录号20134817039965).
Q. M. Bu, Z. J. Wang and X. Tong. Research on Cause Analysis and Safety Management for Road Transportation Accidents of Dangerous Chemicals [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3(3):2282-2287(EI收录号20133616709795).
Quanmin Bu, Weining Cai, Xing Tong.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Leakage Accident of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Their Rescu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2013(3):258-261(EI待收录).
Quanmin Bu, Zhanjun Wang and Xing Tong.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ily Wastewater Biolog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J].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3(2):1269-1277(SCI收录号000322927500059).
Bu, Quanmin, Tong, Xing. Research on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ccidents in Road Transport of Dangerous Chemicals [C].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and Safety, 2013(6):1521-1526(EI收录号20134616984898).
Quanmin Bu, Weining Cai, Xing Tong. Study on Treatment of Nitrogen Waste Water Using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Fluidized Bed [J]. Journal of Investigation Medicine, 2013(4):S23-S23(SCI收录号000319477600076).
Quanmin Bu, Jun He and Xing Tong.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and Response Measures for Accidents of Dangerous Chemicals Transport [C].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ne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2):705-710(EI收录号20141017414765).
Quan-min Bu, Wei-ning Cai, Xing Tong. Study on the Inadequacies and Strategies of Dangerous Chemicals Transport in China[C].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3(4):355-359(EI收录号20142217758974).
2012年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访制度的政策建议》,与张海波合作,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12年1月第7期。
《“应急失灵”与防灾减灾》,与陶鹏合作,收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330、《社会管理的组织创新——从“网格连心、服务为先”的“仙林模式”谈起》,《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007-2010年国内风险社会研究述评》,与曹海林合作,《江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安全生产瓶颈如何突破?》,笔谈者之一,《群众》2012年第2期。
《第三条道路视域下的治理变革:一个嵌入性视角》,与胡万进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灾害概念的再认识——兼论灾害社会科学研究流派及整合趋势》,与陶鹏合作,《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巨灾救助的理论检视与政策适应——以“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为案例》,与张海波合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2年第6期。
《完善信访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风险沟通:风险治理的关键环节——日本核危机一周年祭》,与张乐合作,《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4期。
《社会管理创新与信访制度改革》,与张海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应急管理创新:分化、前延与转向——以日本“3.11”大地震为案例》,与张海波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防灾减灾与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中国减灾》2012年6月上(总第182期)。
《建构主义视域中的风险及其动态治理——以面粉增白剂的存废为例》,与范广垠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7期。
《分布与消减:灾害的群体脆弱性探析——兼论我国灾害社会管理的构建》,与陶鹏合作,《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风险灾害危机连续统与全过程应对体系》,《学习论坛》2012年第8期,并被收入杜志淳主编《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第2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2月。
《社会管理的重点和本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
《完善我国信访制度的政策建议》,与张海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5日,B-04版。
《一级所有权与二级所有权——土地作为政治产品运作的研究》,与严新明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5期。
《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内涵、结构与形式——一种跨学科的分析视野》,与张海波合作,《中州学刊》2012年第5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4期“论点摘编”收录。
《灾害危机的组织适应:规范、自发及其平衡》,与陶鹏合作,《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社会管理创新八议——基于社会风险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4期。
《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入选《2012年养老保障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国·武汉)。
《跨边界传播:现代危机的本质特征》,与杨安华、王冠群合作,《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优化——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与张海波合作,《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论柔性社会管理》,与张海波合作,《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2年第期。
《城乡统筹视域下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王晓东合作,《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第2卷。
《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文化维度探析》,与陶鹏合作,《学术论坛》2012年第12期;被收入《中国应急管理研究报告(2012-2013):应急准备文化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我国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与卜全民合作,《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第4期。
Quanmin Bu, Weining Cai, Xing Tong.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urse[C].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2012(2):17-20.
Quanmin Bu, Xing Tong.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Based on Skopos Theory[C]. 201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ety Management, 2012(2):475-479(ISTP收录号0003222845000 93).
编著以下著作:
《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与张海波合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2014年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独著《创新社会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受邀担任下列著作的副主编:
《中国应急管理大事记(2003-2007)》,闪淳昌等主编,童星等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应急管理案例集(2008年)》,闪淳昌、薛澜、张秀兰主编,童星等副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闪淳昌、薛澜主编,童星等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2011年
《对重大政策项目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2期。
《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中的“应急失灵”及其矫正——从2010年西南五省(市、区)旱灾谈起》,与陶鹏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以资产建设的思路拓展社会保障》,《山东经济》2011年第2期。
《“稳定省级统筹,促进全国调剂”: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及模式的现实选择》,与白维军合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事件、争论与权力:风险场域的运作逻辑》,与张乐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应急预案数字化的理论框架》,与张海波合作,收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6月版。
《国内风险社会研究》,与曹海林合作,收入《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版。
《社会问题研究回顾与瞻望》,与陶鹏合作,收入《新世纪中国社会学(2006-2010)——“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瞻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
《我国家庭夫妻暴力治理研究》,与汪萍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残疾人就业援助体系研究——由“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残疾人研究》2011年第3期。
《深度不确定性与应急管理》(中英文),与陶鹏合作,《学术界》2011年第8期。
《创新管理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收入《科学发展  幸福江苏》(综合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灾害社会科学:基于脆弱性视角的整合范式》,与陶鹏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应急失灵”与防灾减灾》,与陶鹏合作,《中国减灾》2011年第11期。
《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条件和限度》,与范广垠合作,《天府新论》2011年第6期。
《关于国家防灾减灾战略的一种构想》,《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2年第3期。
《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再思考及政策适应》,与司马媛合作,《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12期。
《国外防灾减灾新经验与启示》,与陶鹏合作,《中国应急管理》2011年第12期。
编著以下著作: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与林闽钢共同主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2010年
《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与张海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2013年12月被评为“第五届行政管理科学优秀成果”;后被收入  《中国公共管理思想经典(1978-2012)》,曹峰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农村低保标准及其配套政策研究》,与王增文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差序格局的结构及其制度关联性》,与瞿华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与张海波合作,《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农村社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构依据及其运行困境》,与曹海林合作,《江海学刊》2010年第3期。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与陶鹏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14日摘要转载。
《怎样看待和处理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与陶鹏合作,《南京日报》2010年9月6日。
《经济危机的本质及其治理之道》,与严新明合作,《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3期。
《基于时间向度的劳动风险防范——以东莞工伤社会保险实践为例》,与严新明合作,《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公共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9期。
《污名化:对突发事件后果的一种深度解析》,与张乐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两种表现及民间组织应对的研究》,与严新明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1期。
《社会保障的外部风险探析》,《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6期;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九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
《交往、适应与融合——一项关于流动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比较研究》,与马西恒、王毅杰、严新明、张海波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版。
《童星自选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版。
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九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十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主编《灾害与公共管理》,与张海波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2009年
《灾害社会科学:一种跨学科整合的可能》,与张海波合作,《中国应急管理》2009年第3期。
《应对风险危机首先靠政府》,与张海波、耿弘合作,《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30日。
《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与张海波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4期,《城市应急》2010年第4期。
《理顺重民生与保增长关系是克服危机的关键》,与严新明合作,《群众》2009年第4期。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衰减:风险分析及其治理》,与高钏翔合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参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制模式及其转型》,与耿弘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从救助入手,推进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国社会报》2009年8月5日;收入杨立雄、刘喜堂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回顾与展望(首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第3-6页。
《社会救助是城乡统筹的“突破口”》,《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9期。
《社会风险:群体性事件源头治理》,与张海波合作,《中国教育报》2009年9月3日。
《战略性治理:应对突发事件的新思维》,与张海波合作,《天府新论》2009年第6期。
《高风险社会中的公共政策》,与张海波合作,《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摘要转载。
《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江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八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2008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与马西恒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社会学风险预警研究与行政学危机管理研究的整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心我”与“口我”:关于社会互动行为主体的研究》,与严新明合作,《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
《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与马西恒合作,《学海》2008年第2期。
《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与张海波合作,《学术界》2008年第2期。
《警惕“贫困亚文化”——江苏泗洪西南岗地区贫困问题的文化研究》,与董华合作,《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6期。
《加强与衰减: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探析——以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为例》,与张乐合作,《人文杂志》2008年第5期。
《熵:风险危机管理研究新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七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主编教材《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主编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成功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2007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十一五”期间江苏食品安全风险》,与严新明合作,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专业技术分层的实证分析》,与李弘毅合作,《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与张海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5期。
《从自然和社会层面看农民工的劳动保护及社会保障》,与严新明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编著以下著作:
独著《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入选当代中国社会学家文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与张海波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探索与创新——中国研究生院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编著,本人为第一统稿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独著《三学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独著《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六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2006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从改革观和发展观上寻求化解社会问题的思路》,《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监督问题研究》,与甘道武合作,《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并收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养老基金管理与生活质量国际论坛》,邓大松、李珍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与张海波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被摘要收入《新华文摘》。
《公共管理学科分类与学科管理》,《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2期。
《“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与赵夕荣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7期。
《从民间互助金融活动的瓦解看社会转型期的诚信危机》,与邱建新合作,《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春季号。
《“科层制”悖论的制度性诊断》,与邱建新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2期。
《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与张海波合作,《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与张晓涛、江莹、陆国平、李松、李和渝、陈阶智合作,收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谢桂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十一五”期间江苏安全生产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特征及其防范对策》,与曹海林合作,《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两维四分”与“三位一体”》,与张海波合作,《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8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十一五”期间江苏失业社会风险的发展趋势、结构特征与应对策略》,与张海波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江苏省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与严新明合作,《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大社会风险预警》,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三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现代社会安全生产风险的主要表征及根源分析》,与曹海林合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农民工社会政策及其建构》,与张海波合作,《社会保障研究》2006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第8期,并被收入《社会学》2006年第4期。后又收入《中国社会政策:特点与经验》(景天魁、张志敏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面临的报复社会型风险及其对策》,与董华合作,《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制度、文化与社会时空》,与严新明合作,《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城市化指标:测量抑或诊断》,与严新明合作,《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9期。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理论的再认识》,与董华合作,《中国城市评论》第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再认识》,收入《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农民失地社会风险——以江苏省为例》,与李显波,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四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三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四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1982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具体分析马克思早期和后期的异化理论》,《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此文乃学士学位论文改写而成。后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国内哲学动态》和《中国哲学年鉴》(1983)。
《列宁对诡辩论的批判》,《江海学刊》1982年第5期。后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中国哲学年鉴》(1983)。获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3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马克思著作中“异化”概念的演变》,与孙伯揆合作,收入《南京大学学报》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专辑,摘要收入《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概念简介》,《群众》1983年第23-24期。
1984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什么样的认识才是真理?》,《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试评“社会主义异化论”》,《大庆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
《试论真理发展的层次性》,《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办好干部专修科校外教学点的体会》,《高教研究与探索》1984年第2期。
1985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对于同一个认识对象的真理数目初探》,《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5年第4期。此文入选“全国真理问题研讨会”(安徽屯溪)。
参编以下教材:
参编《简明哲学》,孙伯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学指导》,与孙伯揆、严强合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
1986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否定之否定是空间中的对立统一在时间中的展开》,《江海学刊》1986年第6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光明日报”文摘报》。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和体系论纲》,与郭罗基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问题的讨论》,《社会科学文集》(1986年)。
《论认识的形式和认识的阶段》,与南秀木合作,入选全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会(安徽黄山),收入《安徽大学学报》增刊(1986年7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光明日报》社联合颁发的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奖。
1987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当代认识论研究的出路何在?》,与燕云飞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收入《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7年第4期。
《制度与文明》,与李华钰合作,《哲学探讨》1987年第2期。
《关于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的两个问题》,《大庆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哲学原理课程教改初见成效》,《高教研究与探索》1987年第3期。
《感性和理性相互关系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与南秀木合作,《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专辑(1987年)。
《对我国制度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李华钰合作,《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专辑(1987年)。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的一种见解》,《百家论坛》1987年第3期。
《论认识的形式和认识的阶段》,与南秀木合作,《社会科学文集》1987年。
参编以下教材:
参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李乾亨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
1988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认识论的对象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象》,与宁海云合作,《唯实》1988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大发展的前夜,新突破在孕育》,《社科信息》1988年第1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以教学为中心,争取教学科研双丰收》,《高教研究与探索》课程建设专刊(1988年)。
《中国无产阶级应当完成资产阶级的历史任务》,《盐城党校学报》1988年第2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发展生产力不能任意超越法律规定》,《群众》1988年第12期。
《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与严强合作,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论文被收入《理论纵横》,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与严强合作,收入《改革实践的理论思考》,南京大学学报专辑(1988年12月),又收入《国情 改革 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论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关于生产力标准的几个问题》,收入《生产力标准问题讨论集》(《群众》通讯,1988年9月)。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进》,与孙伯揆、严强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
《公关人才学》,与冒荣、严强、樊道恒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
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中共南京市委讲师团编。
 1989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改革是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与严强合作,《江海学刊》1989年第1期。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的一种见解》,《盐城党校学报》1989年第1期。
《社会改革控制问题的几点探讨》,《江苏社联通讯学术版》1989年第2期。
《处在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首先要改善外部条件》,《高教研究与探索》1989年第2、3期。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南京社联学刊》1989年第6期。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加强文科理论建设》,与孙伯揆合作,《高教研究与探索》综合大学建设专刊(1989年)。
《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与严强合作,入选全国高校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论文被收入《回顾与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
参编以下教材:
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参编《行政管理学教程》,张永桃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1990年
全年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社会改革控制论》,主编,与宋林飞、严强、冒荣、王良元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月出版。先后获江苏省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马克思主义概论》,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1991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重视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搞好改革控制,实现社会稳定》,《上海理论》1991年第4期,《盐城党校学报》1991年第3、4期。
《东亚大学队对南京大学队的论辩实况》,《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3、4、5期。
《我们是怎样确定与东亚大学队论辩战略的》,《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6期。
《南京大学队对新加坡工艺学院队的论辩实况》,《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7、8、9期。
《出奇才能制胜》,《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10期。
《南京大学队对台湾大学队的论辩实况》,《演讲与口才》1991年第11、12期和1992年第1期。
独立编著以下教材:
《社会管理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后获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2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1990年亚大辩论会大决赛评介》,《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2期。
《抢夺旗帜,先发制人》,《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5期。
《注重辩论队的整体效应》,《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8期。
《怎样增强论辩的攻击性?》,《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11期。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社会学考察》,入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中国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
《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反倾向的重点》,与严强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市场经济与社会文明》,《群众》1992年第11期。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管理》,与卜宇合作,《南京大学学报》特辑(1992年)。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学考察》,《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2年第5期。
《搞好改革控制实现社会稳定》,收入《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编著以下教材:
《劳动社会学》,与汪和建、翟学伟合作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1993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怎样在论辩中提高防守质量》,《演讲与口才》1993年第2期。
《发展事业要走社会化之路》,与林闽钢合作,《群众》1993年第9期。
《在社会调查上回到、赶上并超越毛泽东》,《盐城党校学报》1993年第3期。
《毛泽东同志社会调查的理论和实践》,《江海学刊》1993年第6期。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收入《根之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社会调查的遗产》,入选全国高校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被收入《永远的旗帜》,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高科技时代的生活方式》,与金业友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参编《超越世纪的旗帜》,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
参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张永桃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1994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风险》,《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3期。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与林闽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特点和对策》,《江海学刊》1994年第3期,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一部分人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平衡》,《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南京大学学报》邓小平生平与思想研究专辑(1994年)。
《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风险》,《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市场经济的“安全网”》,《社会保险导刊》1994年第2期。
《市场经济呼唤社会规范》,《沿海新论》1994年第3期
《社会保险体系的突破口》,《高校社科管理研究》1994年第4期。
《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社会调查的理论》,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被编入《毛泽东百周年纪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入选论文证书。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商务谈判》,与任正臣、庞绍堂合作编著,译林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
《团结奋进,共创辉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1995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A Study of Poverty Lines in Rural Areas》,与林闽钢合作,《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5年第2期。
《失业问题的症结——隐形失业和显性失业的分割运行》,《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期。
《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判定》,《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全文收入《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精选(1990-2001)》。
《民工潮与城市化》,《开放时代》1995年9、10月号。
《苏北实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目标取向、途径选择和组织创新》,《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高等学校的使命》,《高教研究与探索》1995年第4期,《大学论坛》1995年第3期。
《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相互关系简析》,《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春季号。
《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加速实现高科技产业化》,《南京大学学报》江苏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专辑(1995年)。
《高科技产业化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江南论坛》1995年第3期。
《提升社区功能,培育社区精神》,与缪江沙合作,《群众》1995年第11期。
《从苏南的小康看苏北的发展》,《江苏改革》1995年第6期。
《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上台阶》,《江苏改革》1995年第11期。
《一个主题,两大理论,三位巨人》,与严强合作,《江海纵横》1995年第2、3期。
《通货膨胀的社会警戒线研究》,与季鸣合作,《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12期。
《关于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的研究》,与林闽钢合作,《学术季刊》增刊(1995年)。
《将开发区扩展为纵贯全县的开发带》,收入《东山再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撰写以下著作:
《开放大潮下的生活方式》,与于存海、周清平、林存瑛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1996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物价上涨的居民承受力体系及其测定》,与季鸣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我国农村的区域性贫困》,与林闽钢合作,《沿海新论》1996年第1期。
《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和当前面临的“热点”》, 台湾:《中国大陆研究教学通讯》,1996年第5、6号(第十四、十五期)。
《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高等学校的使命》,入选第二次教育与社会中外学者研讨会(中国南京),论文收入《面向新纪元的思考与展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同时用韩文发表),《金陵学刊》第一集,1996年5月。
《关于江苏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研究报告》(以“江苏主要产品市场竞争力系统分析和市场策略研究课题组”名义发表),《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市场竞争中的地方政府政策与制度创新》,《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成因、功能及其治理》,《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2期,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江苏主要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系统分析和市场策略研究报告》,《南京大学学报》专辑(1996年)。
《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治理》(韩文发表),《Korea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年1月1日。
《一体化:“地球村”与“世界公民”》,《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与共存》(1996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论发展的经济可承受性》,与王晓燕合作,《江苏经济探讨》1996年第8期。
《论发展的文化可承受性》,与李正军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997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论发展的社会可承受性》,与闵学勤合作,《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
《论发展的生态可承受性》,与何雪松合作,《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也谈“道德滑坡”》,《江苏统战》1997年第1期。
《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相互关系再析》,与李正军合作,《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春季号。
《四步递进——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与鲁兴虎合作,《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学习邓小平经济增长的思想,实现跨世纪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季鸣合作,《江苏社会科学》科技进步与两个转变专辑(1997年)。
《着重考虑跨世纪的教育教学思想》,收入《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也谈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收入《江苏学人随笔》,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主编以下教材:
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1998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城乡差别与养老方式选择》,与李正军合作,《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3期。
《Global Village and Cosmopolitan Person ----- Unification of Chinese and Occidental Cultures and Life Styles》,收入《Culture:Diversite et Coexistence Dans le Dialogue Chine--Occident》(《中西文化:差异与共存》),译林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提升软硬环境建设水平,凸现南京高新区投资环境优势》,《南京经济》特刊(1998年)。
《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弘扬集体主义》,《党的生活》1998年第11期。
《专家学者纵谈反走私斗争的重要性》,受访三位专家之一,《警方》1998年第11期。
《苏北某镇乡镇企业改制的调查与思考》,与周薇合作,《江苏社会科学》江苏乡企改制研究专辑(1998年)。
《地方政府在增强本地产品竞争力中大有作为》,《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加速实现高科技产业化》,《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江苏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以课题组名义发表),收入《奋进中江苏的软科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一个主题,两大理论,三位巨人》,收入《升华与超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出版以下著作:
《中国现代化热点审视》,独著,南京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教育科技与知识经济》,主编,南京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1999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资源替代战略》,《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Medical Reform and the Enjoyment of Health for Everyone》,《韩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光州,1999年10月。
《南京新三年又一轮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南京经济》1999年第1期。
《左右为难的“腹背受敌”》,《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科教兴国”三议》,《江苏经济》1999年第8期。
《弘扬科学精神,倡导自立自强,关心弱势群体》,《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东亚危机·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鲁兴虎合作,《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政法研究》1999年第2期。
《坚持“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路线》,《唯实》1999年第6期。
《童星学术简介》,《唯实》1999年第11期。
《医疗改革与人人享有健康》,与柏骏合作,《江苏改革》1999年第12期。
《关于江苏经济增长中的几个问题》,《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2000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论重点大学文科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使命》,与任利剑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执法系统”与“犯罪系统”关系的模型分析》,与罗军合作,《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春季号。
《切莫忽视失业烈度对社会的影响》,与李府仙合作,《中国改革》2000年第2期,摘要收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3期。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定》,与刘松涛合作,《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问题与对策》,与刘松涛合作,《学海》2000年第4期。
《三次社会转型及其中国的启示》,与文军合作,《开放时代》2000年8月号。
《由强制性关系到契约性关系》,与崔效辉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江苏人力资源开发》,《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周建国合作,《政法研究》2000年第2-3期。
《江苏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引进》,与周建国合作,《江苏改革》2000年第6期。
《江苏人口城市化的几个问题》,《江苏通讯》2000年第13期。
《社区服务的性质、定义及其产业化》,与周薇合作,入选“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南京),论文收入《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学习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2001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论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与文军合作,《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探寻儒家文化的工具理性》,与周建国合作,《学术论坛》2001年第6期。
《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与罗军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1年第12期。
《网络社会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挑战》,与罗军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摘要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1期。
《社会规范的三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与罗军合作,《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我们的三个错觉及其反思》,与文军合作,《学术界》2001年第3期。
《双重社会转型及其对中国的挑战》,与文军合作,《社会学》2001年第1期。
《关于社会稳定的社会学扎记》,与文军合作,《社会学》2001年第4期。
《关于社会稳定的随想》,《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我们的四个误区及其反思》,与文军合作,《学术界》2001年第6期。
《“富民强省”三议》,与曹俊合作,《江苏经济》2001年第3期。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加快江北新城区的开发》,与潘金洪合作,《南京经济》特刊(2001年)。
《“入世”过程中进一步实践邓小平开放理论》,与严新明合作,《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私营经济的社会性分析》,与严新明合作,《江南论坛》2001年第8期。
《社区服务:现代社会的“安全阀”》,与陈新颜合作,《南京社会科学》专辑(2001年)。
《反思我们的三个错觉》,与文军合作,《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The Upgrading of the Functions of Chinese Urban Community Services: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韩中日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光州),2001年11月,收入《地域开发研究》2001年第12期。
《中介组织参与再就业培训项目模式研究》,与李弘毅合作,收入《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唐钧主编,华夏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
《国情与省情》,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中国研究生院设置与建设的研究》,副主编(主编为陈子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参编《跨世纪中国社会学——回顾与瞻望》,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2002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数理测定方法》,与刘松涛合作,《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梁漱溟工业化思想研究》,与崔效辉合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在调整中提高学科水平》,与刘虹合作,《高教研究与探索》2002年第1期。
《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非经济因素分析》,与赵海林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家族企业、家族文化、社会信任》,与王毅杰合作,《学海》2002年第3期。
《发达国家抢占国际教育市场的目的和策略》,与潘金洪合作,《江苏高教》2002年第4期。
《转型社会腐败根源的社会学分析》,与曹海林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社会转型与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与周建国合作,《江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自我评估的实践与思考》,《全国第四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江苏南京),2002年10月。
《忆恩师胡福明》,收入《思想的力量——哲学家胡福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我们的四个误区及其反思》,与文军合作,收入《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2001,济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编著以下著作和教材:
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主编《社会保障与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参编《环境伦理学》,许鸥咏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网络与社会交往》,与鲁兴虎、曹俊、严新明合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2003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网络社会控制的悖论》,与严新明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与严新明合作,《淮阴师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中美西部开发之比较》,与严新明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
《流动农民职业获得途径及其影响因素》,与王毅杰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人人享有健康》,收入《医疗保障:第二届两岸五地社会保障学术研讨会》,澳门社会保障学会出版,2003年5月。
编著以下教材:
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2004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中国当前腐败现象根源的社会学分析》,收入《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与王毅杰合作,《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论发展的可能性和条件》,与李显波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8期。
《社会转型期有关NGO若干问题的探讨》,与薛亚利合作,《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公民道德建设要把握三个着力点》,与李一合作,《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
《“现代化”概念及其内涵》,与崔效辉合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忆恩师孙伯揆》,收入《探索与反思——哲学家孙伯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孙中山均富思想与当代社会公平观》,《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台北),2004年3月。
《社区保障: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与张海波合作,收入《社会保障探索》,澳门社会保障学会出版,2004年11月。
2005年
全年发表以下论文:
《社会转型、职业女性与社会支持》,与聂春雷合作,《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社区保障: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与张海波合作,《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5年第8期。
《进入学习型社会之路》,《江苏自学考试》2005年第3期。
《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利益,优化结构》,《学术界》2005年第6期。
《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与张海波合作,《社会》2005年第6期。
《“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再认识》,《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并入选“推进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上海),2005年。
《协调利益,优化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南京社会科学》专辑(2005年)。
《“地方合作主义”中的权力“越位”》,与杨光飞合作,《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模式的借鉴之探析》,与李显波合作,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正确改革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与社会问题的化解》,收入《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东方社会保障学的管理思想基础》,与夏宗明合作,入选“社会保障国际论坛: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障”(中国北京),2005年。
编著以下著作:
独著《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一辑,与张鸿雁合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二辑,与张鸿雁合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实习01